《魂断威尼斯》是托马斯·曼著名的中篇作品,1912年在德国出版,作品蔓延着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式的古典悲剧精神,描述一位文学家在威尼斯邂逅波兰少年后骤然爆发的激情,他的理性、尊严与知识,在对美和情感的追求中被击溃。
作家阿申巴赫对于长年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忽生倦怠,一次与旅人的眼神交汇,勾起了他前往威尼斯度假的想法。在那里,他邂逅了俊美如希腊雕像般的十四岁波兰少年达秋,从此深陷恋慕之中,无法自拔。
为了多看这位美少年一眼,他一步也不愿意离开这座被瘟疫笼罩的城市。这种气氛呼应了阿申巴赫内心的秘密,滋长了他的激情。他的理智与疯狂爱恋在矛盾中共存,使他在心中展开对于这种情感的对话和思考。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
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著有长篇小说《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和中篇小说《魂断威尼斯》《特利斯坦》等。
托马斯·曼是个同性恋,虽然他对此采取低调的态度,但至少他的日记里写得很清楚。不过为了体面和对家族的责任感(也许还有1895年王尔德案件的影响?虽然我没看到资料明确这么说明,但王尔德案件对当时风靡整个欧洲的同性恋风气有很大的打击),托马斯·曼还是选择了和一位富商...
评分就象某些宗教中纯粹的观火仪式。把自己放入火中,以便由燃烧获得不同的残片。意象不一定意义或是赋有真实感,但火炼融于心,一条深入自我的征途。我想我也是这样来对待这一本书。它给了我一所空房间,阳光和美是精神的流质,那是爱,也是死亡。 Jan 27, 2010 21:10:00 残片...
评分威尼斯是古代没落的商业中心,现代繁华的旅游胜地。但是在我眼中,他始终带着隐隐的死亡的气息。 十一月的威尼斯,刚受过海水漫城的洗礼,游客减少,气温降低,一切都开始趋于萧条。我想起了电影《威尼斯疑魂》,这部1973年的电影在2012年的票选活动中超越奥逊•威尔斯的《...
托马斯曼妙不可言。书做得很不用心,错误一堆
评分托马斯·曼《魂断威尼斯》读完。一个中年绅士迷恋一个美少年。从头至尾那个中年没有碰触那个少年。我认为同性恋停留在精神层面上是最好的。我认为美少年比美少女美。对那些对什么是美的问题较感兴趣的人可以读读此书。
评分魂断威尼斯简直是情书范本
评分我懂。话说相比《魂断威尼斯》我更喜欢搭配的附篇《特利斯坦》,“癔病但艺术的的理想之人”和“粗鄙但利落的现实之人”,到底谁更值得推崇呢....我个人是喜欢后者的.....
评分【2018/03/22】 「追求美的極致,怎麼能算病態?」 對於美的極致的追求罷了,為什麼一定要加上「同性」符號去明碼標價呢? 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想到了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因為對於美的追求,因為想保留妳在我心中最美的模樣,所以刺瞎自己。 我一直記得「春琴抄」中那句我喜歡的話「她那非同尋常的乖戾,在佐助看來,猶如嬌嗔,如同一種恩寵」。 就好像紳士迷戀美少年的美,並為此被疾病奪走性命,這並不是所謂「同性迷戀」、這只是對於美的極度癡迷罷了。 這是這是用肉體向美的祭典。 達秋是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文中對於達秋的描寫真是厲害的文字功底,我可以想像如果看的是德語原文,一定更是繾綣動人,每一處的描述,都似一場情書的告白。 「特利斯坦」的美也與「魂斷威尼斯」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應該好好欣賞文中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