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的一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他少小离家,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一株生在田野中的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他光明正大地追求享乐,为所欲为,却又陷入疲惫不堪的孤独和无意义的绝望中。
《萨宁》出版于一九○七年,正好是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失落与沮丧的时期,其影响之大,从批评家的话中可以看出:“不是阿尔志跋绥夫书写了萨宁,而是萨宁书写了阿尔志跋绥夫,萨宁塑造了与自己的形象一模一样的作者。”然而因小说充满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颓废厌世的情绪,以及对情爱的描写,一度被列为禁书。
阿尔志跋绥夫(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Арцыба?шев,1878—1927),俄国颓废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生于俄国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并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光。十九岁时,自幼迷恋绘画的他去了哈尔科夫绘画学校学习,期间曾自杀过,后转向创作之路。代表作为《萨宁》《绝境》等。
鲁迅曾赞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达到极致。
读了这本书。丽达和济娜失去贞操后的痛苦,让我记忆犹新。可见其对于一个女孩子的重要性。萨宁,总是那样的冷静,带着那么冷峻的眼光看着这是世界,感情无法左右其判断。他那种玩世不恭,对于人世间以及死亡的冷静,让我觉得可怕。没有人情味。我甚至开始渐渐喜欢他,而他最后...
评分此书的直观印象就是“世纪末之作”。 说其世纪末,有几重意思,其一作品的背景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算来是时间上的世纪末。其二则是俄罗斯之末,在不久后的一战后,书中的俄罗斯帝国彻底灭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说得上世纪末。最后则是心理上的,作品中的青年人的思想...
评分其实萨宁和尤里是一个人,也就是作者,他生了两次,但只死了一次(尤里的死)。因为死过,他看开了一切假的东西,别人相对于他都陷入世界里,所以拯救别人就是让他去死,可别人都点背,只能生一次。所以萨宁就只好没劲的一个人走了去玩了。
评分此书的直观印象就是“世纪末之作”。 说其世纪末,有几重意思,其一作品的背景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算来是时间上的世纪末。其二则是俄罗斯之末,在不久后的一战后,书中的俄罗斯帝国彻底灭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说得上世纪末。最后则是心理上的,作品中的青年人的思想...
一部可能类似于贾平凹《废都》一样的小说。但里面人物的对话和貌似不经思考的话语还是有意味多了。
评分萨宁或许不是某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他就存在于每个时代每个人心中的某一个角落。
评分2020.17,真是一本很好的小说,萨宁这种看穿一切而又满不在乎的态度,尤里是那种自我怀疑而又骄傲的心理,是相互对立的但也相互并存的,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思潮。 下次换个版本再看一遍,非常喜欢这部小说。
评分“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而且每每带着肉的气息。但我们要知道,他只是如实描出,然不免主观,却共非主张和煽动。他的作风,也并非因为‘写实主义大盛之后,进为唯我’,却只是时代的肖像:我们不要忘记他是描写现代生活的作家——鲁迅” 这本书真好!读完它让人想再多活一阵子!(出自导读——有人在一本旧版《萨宁》空白处发现了某读者草草写下的一条热情反馈) 我用了4天中的4小时15分钟读完了这本,大概的感想我就和上面的读者一样。阿尔志跋绥夫很对我的胃口,全书作了11页笔记。四月最佳
评分生活就是生活。贫瘠的思想与有限的理性不能帮助我们生活。唯有深深地扎入生活本身,才能领会这门伟大的艺术。关于自由,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抛弃偏见与禁忌而徜徉在漫漫长夜却又短暂易逝的一生中。萨宁如刀锋的拉里般,始终在探索人生,自在享受生活,有着一颗自在独立的心,理想主义的情怀,追求自我的决心与寻找自我的信念,让人为之动容。 我们一般人可能真的是愚蠢又傻气吧,日渐消磨在平庸生活的洪流中,对这类理想人物只能敬仰,仰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