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现居多伦多。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创作力不给评论界任何淡忘她的机会。她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重量级国际文学奖,并被多伦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获卡夫卡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
正因为所有事情都曾真实地发生过,禁止堕胎、月经警察、秘密处决、人口清洗,使得把它归类为科幻小说真的很讽刺。 喜欢看女性写女性,因为知道她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女人如此感性,被爱与欲望驱使着,盲信于人,善良而温顺,女人的恐惧又是根植于生命里的,渗透在生活所有缝隙...
评分这个一星,是评给译者的。拒绝这本书,因为译者站在作者的对立面,随时随刻找机会扭曲作者原意。你花了钱、花了时间、花了精力,最后得到的是跟作者意思截然相反或者不知扭曲到何处的刻意误读,得到错误信息,还不知道究竟错在哪里,连调整都无从可调。效果跟喝百草枯一模一样...
评分正因为所有事情都曾真实地发生过,禁止堕胎、月经警察、秘密处决、人口清洗,使得把它归类为科幻小说真的很讽刺。 喜欢看女性写女性,因为知道她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女人如此感性,被爱与欲望驱使着,盲信于人,善良而温顺,女人的恐惧又是根植于生命里的,渗透在生活所有缝隙...
评分小说没有描写男人女人的直接对立,而是让国家机器掌握了所有人的命运。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男女平等 LGBT平权不过是政治化的,符合当局者利益的产物。当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女性被迫有了工作的权利去和男人争取平等的自由。当需要女性为社会创造劳动力时,自然会要求你回...
评分看书前就听说这是个政治恐怖小说,果真,整本书里,几乎没有一个对笑容的描写,一些都是沉抑的,没有情感的。故事围绕着Offred (the Handmaid)的命运,她生活在一个做爱是为了繁殖,一切都由权威控制的社会。 一本很好的反乌托邦的书,由于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有不少书评家...
电视剧在改编时为了迎合观众审美及当前的热门话题做了些巧妙温和的改编。原著更加辛辣尖刻。删掉了给天使军的荣誉军人配发未成年处女新娘的集体婚礼一幕非常可惜,原著里的加拿大也不是电视剧里的避难天堂,而是像现在为美国视瞻一样沦为基列国的马仔。除此外,各种现实中的各国政治影射极为有趣。
评分借着电视剧播出,又重读了一遍,事隔三年,好多细节都忘记了,可能当年读的时候也没有震惊感,大概是觉得这样的世界一点不荒诞,日光之并下无新事,即使生活在相对安稳的社会,对于敏感、深刻的人来说,历史是有记忆的,而且不是单纯地停滞在性别的问题上。这次读完会写点东西。
评分太压抑了。有意思的是,不管在《1984》还是在《使女的故事》里,主人公都要用两性间的性与爱来表示对暴政的一点无声反抗。大概,这是人的生命力和原动力所在吧,不一定导致什么好的结果,可这种亲密的联结,给人一个暂时的精神上的避难所。
评分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曾真实地发生过。
评分把这部作品理解成反乌托邦的、关于未来的作品是对不起阿特伍德的野心的,就像是拿枪当烧火棍使……阿特伍德实质上是在时间轴上,虚构了这样一个国家,然后将“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融入其中。控制女性、控制生育是极权的起点,禁欲是封锁的主要形态,既然如此,突破封锁也非难事——这样的现实,总如钟摆一般,周而复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