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现居多伦多。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创作力不给评论界任何淡忘她的机会。她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重量级国际文学奖,并被多伦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获卡夫卡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拥有魔力。她的笔,如同阿拉贡的纳西尔圣剑,唤醒无数魂灵,如海潮般低低呜鸣,汇聚黑暗中的力量,遮蔽整个天空,风一般掠过众人的身心,冲散他,风干他,白骨乍现。 《使女的故事》是我读的第二本她的小说。扉页上有她的照片,更加印证了她魔法师的真实身...
评分看书前就听说这是个政治恐怖小说,果真,整本书里,几乎没有一个对笑容的描写,一些都是沉抑的,没有情感的。故事围绕着Offred (the Handmaid)的命运,她生活在一个做爱是为了繁殖,一切都由权威控制的社会。 一本很好的反乌托邦的书,由于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有不少书评家...
评分这个一星,是评给译者的。拒绝这本书,因为译者站在作者的对立面,随时随刻找机会扭曲作者原意。你花了钱、花了时间、花了精力,最后得到的是跟作者意思截然相反或者不知扭曲到何处的刻意误读,得到错误信息,还不知道究竟错在哪里,连调整都无从可调。效果跟喝百草枯一模一样...
评分 评分小说没有描写男人女人的直接对立,而是让国家机器掌握了所有人的命运。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男女平等 LGBT平权不过是政治化的,符合当局者利益的产物。当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女性被迫有了工作的权利去和男人争取平等的自由。当需要女性为社会创造劳动力时,自然会要求你回...
借着电视剧播出,又重读了一遍,事隔三年,好多细节都忘记了,可能当年读的时候也没有震惊感,大概是觉得这样的世界一点不荒诞,日光之并下无新事,即使生活在相对安稳的社会,对于敏感、深刻的人来说,历史是有记忆的,而且不是单纯地停滞在性别的问题上。这次读完会写点东西。
评分差点错过点睛之笔的最后一章
评分【2018年第7本】“你看他削萝卜的样子。知道吗?就为了争取到男人下厨房削萝卜,有多少女人的生命,有多少女人的身体,被坦克碾成了肉泥?”这段话出自女主角的妈妈,一个充满抗争意识的女权主义者,然而这一切都在20世纪80年代终结了,神权国家基列共和国建立后,由于不孕不育增多,每4个婴儿中只有一个正常的,仅有的一部分具有健康生殖能力的女性,被当做生育工具分配给当权者,她们是长着两条腿的子宫:圣洁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最后一章关于《使女的故事》的史实,记录了《使女的故事》作为录音带,被两百年后的史学家公之于众的研讨会议。这个神来之笔,给前面被文艺气息削弱了的悬测小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荒诞的真实性。
评分越读越感觉不适,因为书中所描述的一切似乎正在发生。担心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逼迫女人生孩子,用人单位对女人越来越苛刻,女人越来越难找到工作,同工不同酬也显而易见,学校录取对女生也设置更高的门槛。没钱没势的男人娶不到老婆。希望这一切到此为止,不要再恶化了。
评分永远不要忘记一件事: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曾真实地发生过!这绝对不是女权主义作品,更多的是指向权力本身。和电视剧在很多细节上不一样,剧情其实更压抑,尤其很多重要的心理描写电视剧里都没了(温水煮青蛙,红色感化、自我观念的变化等等)。只有对圣经极其熟悉或者完全不熟的人才能写出这个故事来,而阿特伍德大概是前者,而她又定是个知识量非常大的人,大量的双关谐音展现了她运用文字语言时的用心良苦。一个小瑕疵是过于细腻、文艺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氛围里的负面情绪,不过画面感太足了直接可以作为脚本来拍(不过这么开放式的结局让第二季怎么办啊??)!翻译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