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灯

魔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368
译者:张红军
出版时间:2017-8
价格:8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9592135
丛书系列:电影馆丛书
图书标签:
  • 传记
  • 英格玛·伯格曼
  • 电影
  • 伯格曼
  • 瑞典
  • 外国文学
  • 理想国
  • 2017
  • 奇幻
  • 冒险
  • 魔法
  • 经典
  • 故事
  • 文学
  • 神秘
  • 成长
  • 幻想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 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作者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

伯格曼无疑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中的一员——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他们的 姓氏已成为一个标志,而无需名字的陪衬。伯格曼执导、写作过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撰写过百余部书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电影《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以及自传《魔灯》。

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断变奏:失衡的家庭,失败的艺术家和上帝的缺席正是我们集体性沟通无能的表现。艺术家的私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在伯格曼这里是混乱而迷人的。在无数的访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自传《魔灯》中,伯格曼则不断强调童年对于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对于伯格曼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止于戏剧,更浸透了他整体的艺术生涯。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王小枪老师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曾提过,从生命学的角度说,谁也别吹牛,每个人都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除了装帧和印刷或有不同,大体上都是一个德性。蘸着唾沫随便翻开任何一页,抛开假惺惺写着五讲四美和装模作样的小纸条,白底黑字纪录的都是吃饭、睡觉和做爱。——很...  

评分

带着电影看完《魔灯》了,这样的镜头在脑海里深深的印上了标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自己的怀表没有指针,教堂上的时钟也一样没有指针,街角背对着面站着一个男人,当你靠近他时,他转过身,显示一张皱成一团的脸,同时他跌倒在地上并化成一摊水,这时街道的拐弯处跑来一辆载...  

评分

破晓时刻我寻觅之友 汝在何方? 夜幕降临,其踪难觅 吾焦虑之心觅得其迹 花开之地,吾见其迹 其爱弥漫于空气 其声得开于夏风 《野草莓》 爱只是性欲的另一种说法,只是欲望加上无休止的谎言和欺骗。 爱是最可怕的瘟疫 如果沉溺其中或许会有欢乐,但是稍纵即逝。 只有少数几个傻...  

评分

“拍电影就是跃入自己童年的深渊。”      ——英格玛·伯格曼 [1]   伯格曼的崇拜者、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曾这样评价这位瑞典导演:“伯格曼发展了一种风格,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他游离于其他导演,独自发现了灵魂的战场,并达到极至。”[2] 这句话准确地点出...  

评分

带着电影看完《魔灯》了,这样的镜头在脑海里深深的印上了标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自己的怀表没有指针,教堂上的时钟也一样没有指针,街角背对着面站着一个男人,当你靠近他时,他转过身,显示一张皱成一团的脸,同时他跌倒在地上并化成一摊水,这时街道的拐弯处跑来一辆载...  

用户评价

评分

回忆与影像印证。对母亲的亲近遭到抵触(秋日奏鸣曲);母亲去世坐在一旁不悲痛,而是在幻觉与现实间游弋(呼唤与细雨);舅舅的女友沉默地观察他们病态的家庭(野草莓)。和睦美满的牧师家庭的假象下潜藏着成员们痛苦与难堪的矛盾,种种像铁一样坚硬的约束让伯格曼和哥哥成了与这个宗教家庭对立的性情“恐惧造就了它所恐惧的”。家庭的阴暗面让伯格曼越来越深地深入到自我世界中,而自我甚至神经正是斯特林堡的戏剧色彩,连幻想对母亲质疑也像极了剧作家的口吻,他对斯特林堡的喜爱也许是“我知道这部戏是怎么回事,我曾以自己的灵魂体验过”。被囚禁在自我监牢,是孩子也是疯子。围绕在导演周围的人和物给了他生活之乐与生存惊惶,这一切塑造了他生命的力与色彩,对生命的态度控制着他与现实、想象和梦幻的关系,隐晦的意识、文本变为“现实”:电影。

评分

可以说是非常诚实了。

评分

广西师大2005年的版本引进的是台湾远流版译本,当时想要突出的是这本书作为导演手记的特性,对于伯格曼的戏剧和文学工作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删节。这回的新版重新用回1993年的大陆张红军译本,并且尤其对于戏剧、歌剧部分的内容作了修订,希望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恢复本书原貌

评分

这本书是打开伯格曼所有电影作品的钥匙。伯格曼并不避讳袒露心扉,性欲、出轨、愤怒、敏感、脆弱,即便是那焦头烂额的日常生活,他不在乎那些神坛,终其一生他只是个冷酷、脆弱但却不停自省的凡人。家庭与婚姻的细碎、纷纷的爱欲、对宗教信仰的质疑、成长的敏感与脆弱、剧场的供养、童年的只光片影,伯格曼此生的作品灵感均来源于与生活、记忆、情感、欲望的撕扯。性格的敏感、脆弱与喜怒无常成就了他,不忠的情人、冷酷的儿子、糟糕的父亲、无情的朋友,伟大的伯格曼。

评分

“不要碰我,不要接近我,不要抓住我,我是伯格曼,看在上帝的份上,离我远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