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或许是这个星球上绵延至今,最古老的战争,让全人类束手无策,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两年在加沙的生活,让当时作为新华社唯一常驻记者的周轶君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造作。在冲突仍频的加沙、圣地耶路撒冷生活的人们,和平或许只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幻影。战事令人厌倦,领袖也随风而逝,留下来打败时间的是芸芸众生的日常。
周轶君 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文学学士。曾任新华社常驻中东记者,凤凰卫视资深国际记者、时事观察员。2002年至2004年,她由新华社派驻巴以地区,为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曾采访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阿巴斯、哈马斯组织创始人亚辛等,关于巴以冲突的文字、摄影作品获多个国际国内奖项,曾被评为“中国记者风云人物”。2006年至2014年任职香港凤凰卫视,继续奔波在国际热点地区,经历尼泊尔改制、朝韩危机、战後阿富汗伊拉克重建、乌克兰战争、南美民粹崛起、埃及、利比亚及巴林等一系列政变,也有实地观察美国与欧洲政治。她的国际新闻分析、随笔常见於FT中文网、腾讯大家、《周末画报》等。 随笔《在埃及数骆驼》被收入上海市中学语文课本。 2005年出版《离上帝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 。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
哪有完全的感同身受?所以一切煽情也不过是强行代入,如果不亲临战场,谁能在和平年代理解炮火连天的荣耀与悲恸?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夹着书签的那一页,书签是一张彩色的背着玩具枪眼神迷茫的哈马斯小女孩,而那一页是几个巴勒斯坦男孩在望着隔离墙建起,他们在想什么?他们...
评分作为锵锵粉,第一时间买了小君君(跟着马博士叫比较亲切)的两本签名书。 书是新的,文章是旧的,记录小君君两年在中东的见闻感悟,说实话君君的文字不够精巧,缺乏些文字天赋,书中的摄影也许因为是黑白的也显得冲击力不是很足够。但很真挚诚恳,平淡的叙述也许更能体现书中阿...
评分哪有完全的感同身受?所以一切煽情也不过是强行代入,如果不亲临战场,谁能在和平年代理解炮火连天的荣耀与悲恸?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夹着书签的那一页,书签是一张彩色的背着玩具枪眼神迷茫的哈马斯小女孩,而那一页是几个巴勒斯坦男孩在望着隔离墙建起,他们在想什么?他们...
评分这是一本很适合购买纸质书捧着阅读的书。线装版的装帧,细腻的照片印刷,全书中配着每篇文章的黑白照片都非常有质感。其中记录了2002年至2004年期间作者被新华社派驻到加沙作为战地记者时期的所见所闻。她那时28岁。 老实说我并不是很了解巴以冲突的历史和局势,地理也不太好,...
评分纪实的文字,真实的图片,直观地冲击着内心。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抱怨生活中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每天固定的生活圈,三点一线忙忙碌碌的生活好像永远没有尽头,日子永远没有新鲜感。可曾想过,此时此刻世界的另一头,人们却正在为未知的明天,生命的飘渺而无奈、恐慌。 失去亲友、...
阅读的心情太沉重,书里有一章叫小静,取自阿诚说过的:大乱中总有小静。可是连续翻阅这样的文字和影像,心情反而越来越不平静。中东,真是一个被上帝诅咒的地方。
评分生命就像爬行在黑色隧道中,不知什么时候,尽头突然泻下银光…
评分写得浅,易读。听了两个上午的“掀起热潮”精神宣传,顺手把这本书看完了。
评分一直都听说中东战争 巴以冲突 但一直也没清楚究竟是怎么个是非。一年前读过两本犹太人二战期间被屠杀的惨剧,犹太民族 那是个多么优秀 历史悠久 但又颠沛流离的民族,当时也特别能理解为什么要建国 因为他们想回到自己的家 不再流浪。然而这片世界中心的土地 这么多年来 已经生活了那么久的阿拉伯人 世世代代 这里也是他们的故乡,犹太人的回归 必然会挤压他们的生存领地,他们也何其无辜。从两个角色的角度来思考,没有谁是错的。错就错在 把这种领地的互相争夺 演变为让民众无辜牺牲的血腥暴力战争,那些不经世事却丢掉性命的孩子 那些亲人死掉而破碎的家庭,巴勒斯坦的人体炸弹 以色列的轰炸,你来我往 以牙还牙总是会越发激起愤怒 愈演愈烈。即便停战,这样被根植在文化中的仇恨,不知道要多少年多少代才能慢慢淡去。和平最珍贵。
评分生命就像爬行在黑色隧道中,不知什么时候,尽头突然泻下银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