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很大特点。
该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18—2003年),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等书。
作者在书中不仅一次的提到他对于意大利古城的空间格局的爱慕,尤其赞赏的就是那种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学进行图底转换的城市“空隙”与城市“实体”。那种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是当今现代功能主义城市发展中所无法想象的。因为那是属于人的空间,而非汽车的空间。 街道的美学,其美...
评分把空间看成“图形”还是“背景”,这对建筑空间或城市空间的充实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所以它是个重要课题。例如意大利空间是“图形”式的,日本的道路空间是“背景”式的,因而就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去考虑“图形”式的构成。最近,"图形"与“背景”问题,从作为w迈茨的“视觉法则...
评分作者在书中不仅一次的提到他对于意大利古城的空间格局的爱慕,尤其赞赏的就是那种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学进行图底转换的城市“空隙”与城市“实体”。那种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是当今现代功能主义城市发展中所无法想象的。因为那是属于人的空间,而非汽车的空间。 街道的美学,其美...
评分和朋友谈及城市的印象,哪些细节会让我们对一个城市产生深刻的印象?他谈到在都市里楼群道路上忽然看到一块绿色的空地,或者是地平线上出现弧形的天文台,你都会印象深刻,觉得城市有些性感起来。个体对城市的“印象”有无普适性?从统计的角度,我们对城市的“印象”可否成...
评分做个笔记,当时想到的东西。 到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县城村镇都觉得不陌生,因为他们看起来都很像。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县城里无趣的招牌,村里新建的门面小楼。 作者72年写的东西,时间过去40年,天朝很多地方还没进化到他的思考高度。 归根到底是人,而不是房子。 以下是原文和...
学习到了许多理念,作者最鲜明的观点应该是“格式塔”的构图美学。第二册比第一册稍弱一些。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套书,看完总会忍不住去审视身边的街道。当我们习惯了柯西布耶的现代性思维建筑,那种简洁大气的现代之美也让我们选择性忽视了许多人性之美,这也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那本书所传递的观点。整体看第一本更有料,西欧和东亚建筑的对比很有启发,许多建筑的思考框架都可以根绝这套书去开展,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生活其实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建筑也是,很多看上去的习以为常其实背后隐藏着许多的生活习惯、抗争和秘密,以及某些人的理想和追求。
评分顺手借过来的书,只有上册,很喜欢这种“人情派”建筑师,“建筑和街道最终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有大多数人愉快和感动的更稳定的体系”
评分没想象中好
评分经典!日语翻译的比英语永远好很多!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