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思想巨匠提序导读
帕森斯、R.H.托尼、科林斯、卡尔贝格、京特•罗特……
综汇多版精要详注
完整收录德文原版、帕森斯英译本、卡尔贝格英译本研究精髓
名家译本,精善全面
阎克文经典译本,姊妹篇“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后的反批评”,臻准呈现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新教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教徒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新教教徒却是例外?
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列举了新教、清教、加尔文教等教徒生活、学习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功与新教盛行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1864—1920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先后在柏林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参与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主要著作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以及未完成遗稿《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等。
译者简介
阎克文
1956年生,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斯•韦伯全集》翻译与研究骨干专家。主要译著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君主论》《个人主义》《马克斯•韦伯传》(与王利平、姚中秋合译)、《民主新论》(与冯克利合译)等。
前两天刘瑜写了篇文章叫作资本主义新人,里面引用了韦伯对于新教伦理的论述,认为这本书“在本质上就是给被马克思臭了大街的‘资本主义’四个字正名”。我在豆瓣状态里指出她这个观点错了。有很多人发信来质问我哪里有错,我说你去看我在豆瓣上写的书评,他们看了以后仍然说觉...
评分我手头上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三联1987年12月的版本,于晓和陈维纲等译,收录在由甘阳和刘小枫主持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创办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丛书里。我是在2003年读大学期间偶然在旧书摊中淘到,自然大喜过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甘阳...
评分针对版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4次印刷。 在与英文译本比照阅读中,于部分提出修改意见。仅为个人见解和理解,不足之处还望海涵,求指教。 P10•L1 “不止是在信仰宗派之别与国籍之别相一致之处、也就是与文化发展...
评分 评分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时在看《圣经》。“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样一种近乎宿命式的淡定的祷词,很难和西方式,特别是美国式的那种狂热和争逐的人生哲学联系起来。资本主义精神提倡的那种以赤裸裸地追逐利益为中心的生活...
读起来很顺畅,专指翻译。这一版的排版和纸质感觉起来最舒服。附加,读完三百多页突然发现后面全是注释和附录开心得到操场跑了四圈!
评分新版收录了诸多学者的导言、导读和导论,同时附录了《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非常全面地帮助理解韦伯此书的创作和传播问题,韦伯论述中相应的缺陷也被不断提及,有助于廓清盲目的学术崇拜。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主要源于新教的教义伦理,这种思考起源的路径似乎像陈寅恪的做法,但和这么重要的结论相比,韦伯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来详细论证,所以“比附”或者倒果为因的嫌疑也免不了。新版最不便的就是将大篇幅的注释全部设为尾注,令人顿失阅读的兴趣,差评。
评分文艺学前沿问题 研一读本 经典读本,可能对我来说,是打破了一些对资本主义的刻板形象,主要还是修炼自己提取观点和演绎论证的能力。
评分这个译本文字流畅,注释明确(尾注不太喜欢),且相关资料完备。 想法:思想的力量是极大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我认可韦伯的观点“新教的禁欲主义的理性精神以及他的世俗化(德语(breuf)英语(calling),将上帝的所赋予的任务与现实职业联系起来,将修道院取悦上帝转化为通过现实工作)孕育了近代“为工作而工作,不贪图享受的资本主义精神””。
评分新版收录了诸多学者的导言、导读和导论,同时附录了《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非常全面地帮助理解韦伯此书的创作和传播问题,韦伯论述中相应的缺陷也被不断提及,有助于廓清盲目的学术崇拜。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主要源于新教的教义伦理,这种思考起源的路径似乎像陈寅恪的做法,但和这么重要的结论相比,韦伯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来详细论证,所以“比附”或者倒果为因的嫌疑也免不了。新版最不便的就是将大篇幅的注释全部设为尾注,令人顿失阅读的兴趣,差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