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晚年亲自指定的口述传记作者王国平,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最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
王国平:1976年生,诗人、作家。四川江油人。著有人文地理随笔《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大型访谈录《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诗集《挽歌与颂辞》《琴歌》等。作品曾入围全国鲁迅文学奖,荣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等。现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
南怀瑾其人,很尊重但不膜拜。 在各大书店总能看到关于南怀瑾的各种书籍,但印象里出现最多的是关于经书讲解和佛教理论、历史的阐述。我对这类有关信仰、宗教的书总是敬重而远离的,在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突然有一些很出色也很完善的信仰体系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
评分虽然很早就听过南怀瑾大师的声名,但是却从未读过相关的著作,只是偶尔在网上看到老师写过的某些文字,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感谢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不为人知的一代大师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南师有次对我说:“国平啊,我这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可以...
评分南怀瑾其人,很尊重但不膜拜。 在各大书店总能看到关于南怀瑾的各种书籍,但印象里出现最多的是关于经书讲解和佛教理论、历史的阐述。我对这类有关信仰、宗教的书总是敬重而远离的,在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突然有一些很出色也很完善的信仰体系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
评分追寻大师远去的背影 ——读《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彭忠富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南怀瑾大师眼中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实则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的结果。儒释道...
评分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在南怀瑾辞世(2012年9月29日)近一年半的时间,某日清晨,我翻开了《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这本书是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
稀烂的伪作,作者就是一江湖骗子,文笔狗屎废话连篇,请南怀瑾把这狗日的带走。
评分名字起错啦!应该起《我与南怀瑾的最后一段时光》,我指的是作者。买这本书只是对南师最后一段时光的好奇,最大的疑问是如此出入神境为什么没有到天年,所以只取我需要了解到的内容,作者加入了自己的大量内容,比如给老师做川菜,就先把自己认识的美食家名字都罗列出来,他们给你广告费了没……还说有访客夸作者是活google这些沾沾自喜的内容……作者,你要修行啊……当然我也在这本书中了解到了我需要了解的内容,南老最后的一段时光,倾尽心血想影响当代往来之士,真呕心沥血,直到肺部CT扫描有了阴影,无奈当世戾气太重,凭一己之力于事无补,只希望这所太湖大学堂能衍生出一批新人类,弘扬民族文化了。
评分大师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有几句如何站桩养生。作者太年轻和南环瑾接触也太少了,内容很少。
评分我觉得给评价的都是敬仰南师的。因为事实上我觉得就这本书本身而言并不太好,并不是南师期望的留给后人的东西,虽然可能时间有限,但更多的内容我觉得并不太贴切,只能算是作者的所触所感吧。我直到08年才接触到南师的作品,而且主要是因为同乡的关系。看他的书后感觉收获颇丰,又觉得害怕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在看了《禅海蠡测》,《论语别裁》,《我说参同契》,《易经杂说》等等后停滞了。应该说我对于易学的入门(虽然期间有因为李敖的评论有过怀疑)以及佛学的更多认识都是源自于他。而在得知他在太湖大学堂后有意前往,但由于学校事宜以及随后的工作状态一直未能成行,不料这一耽搁成了终生遗憾。南师履历丰富,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自谓“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令人感叹。今后也会再反复学习,并且希望自己也能够随南师在教育方面有所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