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觞与勃兴

滥觞与勃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聂锦芳
出品人:
页数:455
译者:
出版时间:2017-7-21
价格:11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244495
丛书系列: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聂锦芳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及其研究
  • 聂锦芳著作集
  •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变迁
  • 启蒙运动
  • 学术史
  • 知识分子
  • 现代化
  • 转型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将马克思的“中学材料—大学文学作品—哲学笔记—博士论文”作为一个文本单元统摄起来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解读,借此勾勒出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复杂状况、演变轨迹、思维逻辑和后续效应。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场”的“特里尔传统”,经千年风雨洗礼仍巍峨耸立的古罗马恢弘的建筑及其所蕴含的宗教氛围和情怀成为马克思成长的环境和背景;启蒙主义教育和大量人文经典滋润着他年幼的心田,在“适合抒情诗的年龄”,他“以情感来观照人性、理解世界”,在爱中体味、追问、展示爱的功能和内涵、浪漫和困境,最终意识到情感的局限性以及升华和超越的必要性;“回到古希腊‘衰落’的时代”对“原子论”哲学的追寻,激发他对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总体、本质与现象、短暂与永恒、主体与客体等哲学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初步成型的思维框架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理念。这些哲学思考、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展开的探索,以及更往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转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本书大部分章节是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完成的,这也使作者的写作和思考带有独特的感性体验。

作者简介

聂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独著《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2012)、《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2005)、《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2002)、《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1998);合著《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2003)、《超越“后发展”困境》(2002);主编《“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2014)、《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2013)、《〈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2013)等;发表论文180余篇。

目录信息

引言重新探究马克思思想的起源
上编情感:理解人性和世界的方式
第一章启蒙教育与少年志趣
一、10份文献材料及其刊布情形
二、信徒与基督何以同一?
三、人生追求中的职业考虑
四、评判历史时代的三种方法
五、以少年之眼观世界
第二章在爱中体悟什么是爱
一、“照亮心灵之天空”的爱
二、爱的温馨与浪漫
三、精神与爱使人“自豪”
四、脆弱、娇嫩和糊涂的爱
五、“歌颂爱情——将是我永远遵守的信念!”
第三章“英雄”意象与爱的命运
一、精神世界的“护身符”
二、爱的忧思、疑虑与“壮美”
三、船夫、勇士、将军与爱
第四章神的户籍在人间
一、“地狱的魔怪”
二、“助爱的使者”
三、“温柔”的天使
四、“恨与爱”的化身
五、“诱惑”的海妖
六、充满人性的“精灵”
七、“人间神”——大地精灵
八、神灵观念映现人的局限
第五章爱的迷茫与浪漫、救赎与结局
一、靠神实现不了爱
二、在无爱中渴望着爱
三、爱的表白与期待
四、圣洁的情人形象
五、假如爱得到了回报
六、爱的执著与升华
七、战争、强权对爱的抑制
八、爱将战胜强权和功利
九、爱的结局和意义
第六章爱的视野拓展与意境升华
一、父—子关系新诠释:创造者—创造物、创造—创作
二、“创造”的形式:寻觅、抒泄、想象、异化
三、“作者”对“作品”的言说及其命运
四、情感样态的复杂性
五、情感的塑造及其价值
六、情感的多种结局及其多重意蕴
第七章人性之恶与德国国民性的反省
一、人性之恶的展示及其后果分析
二、德国国民性中的弱点罗列
三、性格弱点导致的德国众生相
四、在面向现实与超越庸常之间

第八章功利的复仇与心灵的征服
一、偶然相逢中产生的离奇动机
二、通过思维的导引实现“复仇”
三、通过情感纠葛完成“征服”
四、人性矛盾和人生“悲剧”
第九章文学的“现代派”:叙述与思维
一、人的处境:微不足道与绝不安分
二、从“语文学”视角推敲家世沧桑
三、上帝不识人滋味
四、梦是真实的现实
五、“狗如其人”与人的自我关注
六、“我是自己的替身”
第十章补遗:情感的错位、矛盾与困惑
一、为什么父母之爱会带来痛苦?
二、为什么渴望爱的人却在无爱之中?
三、为什么权倾一时的人也无法掌控情感?
四、为什么小鸟会比雄鹰更自由?
五、为什么情感与生命不可得兼?
六、自然界与社会怎样制约和促进情感?
下编哲学思维和自我意识
第十一章伊壁鸠鲁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
一、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及其理论源流的追溯
二、伊壁鸠鲁思想中的“准则学”及其应用
三、伊壁鸠鲁思想中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理”
四、“原子论”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
五、“原子”的抽象性质与古代原子论的思维特征
第十二章哲学自我意识的萌芽和诞生
一、世界的存在方式、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二、天象认识中的“解释”方法及其矛盾
三、哲学思维导致谬误的症结及其缘由

第十三章何为观照和理解世界的“哲学思维”?
一、从实体性思维到“实体的观念性转化”
二、从观念向主体的“转化”及带来的“纠结”
三、主体性问题与实践活动的关联
四、“哲学思维”的有效性检视及其意义
第十四章何为幸福:“从哲学上进行思考”
一、形而下层面:身体健康,内心宁静
二、形而上层面:精神自由,神性境界
三、形上与形下融通,个体与社会关联
第十五章世界本原、感性知觉与人的思维
一、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分野和关联
二、不变的原子缘何产生出千变万化的世界
三、人的存在与不存在
第十六章“原子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起源的影响
一、构成世界的三个物质层次及其各自的特性
二、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及其哲学含义
三、人的精神本质、认识方式与最终命运
第十七章哲学的“内在”与“外在”关系
一、哲学为何要与现实结合?
二、哲学与宗教的“关联”和分野
三、如何理解哲学中的情怀和道义?
四、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以往的哲学家?
第十八章“哲人”:在凡人与上帝之间
一、哲人与凡人
二、哲人与神
三、哲人与哲人
第十九章“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一、“博士论文”的写作及其刊布
二、“博士论文”意旨揭橥
三、不公正的哲学史及其症结
四、“用显微镜去发现”细微之处

第二十章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
一、偏斜运动:自由与必然
二、原子的质:个体与总体
三、不可分的本原和元素:本质与现象
四、时间:短暂与永恒
五、天象: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综论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与其学说、实践的命运
一、思想起源期马克思思想的结构和逻辑
二、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三、德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学说的命运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书刊索引
主题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恩格斯在8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马克思特别反感把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当作标签,只看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依赖于物质存在的条件”而“排斥思想领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把唯物史观解读为“经济决定论”,使“唯物主义”这个词成为“只是一个套语”,“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而在8月27日致保尔·拉法格的信中恩格斯再次痛斥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设想“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马克思还发出这样的痛心之语:“你们应该明白:把马克思主义垄断化并使它成为一种国家宗教,就意味着卡尔·马克思精神的死亡,而这种精神正是他毕生研究和生活的灵魂之所在。”

评分

给一个本科生塞套马恩全集、西方文学史、西方哲学史、德国史,写得也能比这个强

评分

给一个本科生塞套马恩全集、西方文学史、西方哲学史、德国史,写得也能比这个强

评分

给一个本科生塞套马恩全集、西方文学史、西方哲学史、德国史,写得也能比这个强

评分

恩格斯在8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马克思特别反感把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当作标签,只看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依赖于物质存在的条件”而“排斥思想领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把唯物史观解读为“经济决定论”,使“唯物主义”这个词成为“只是一个套语”,“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而在8月27日致保尔·拉法格的信中恩格斯再次痛斥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设想“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马克思还发出这样的痛心之语:“你们应该明白:把马克思主义垄断化并使它成为一种国家宗教,就意味着卡尔·马克思精神的死亡,而这种精神正是他毕生研究和生活的灵魂之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