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美]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
出品人:
页数:308
译者:池子华
出版时间:2017-7
价格:5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29459
丛书系列:中国秘密社会研究译丛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裴宜理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社会学
  • 秘密社会
  • 社会和文化史
  • 近代史
  • 华北
  • 叛乱
  • 革命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
  • 社会
  • 农民起义
  • 军阀混战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系著名汉学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地区的农民反抗运动,以这一地区既孤立又有联系的三大事件——捻军、红枪会和共产主义革命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七章,作者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方法,阐释淮北的地理环境;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及人类学等视角入手,对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并对捻党、红枪会进行了细致探讨。作者试图理解农民革命,即农民为什么造反与如何造反这个问题。作者创见性地揭示了地方环境在引发和形成农村动乱的重要性,并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叛乱的历史事实极大地鼓舞了共产主义革命者发动农民的决心。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地主与农民、革命与叛乱等关系提供了具有开创新意义的视角。

作者简介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女,1948年出生于上海。现任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1969年获威廉·史密斯学院政治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78年获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72年起,先后执教于密歇根大学、阿里佐那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199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学政治系,并先后出任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及亚洲研究学会主席。现任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问题、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美国的中国问题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北的暴动与革命,1845—1945》(1980)、《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1993)、《安源:中国革命的发祥地》(2012),其中《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曾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因为出生在这一片土地上,而选择了读这本书。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乾隆爷当年给我们这里题的词,穷山恶水出刁民!”不可否认,哪里的名声确实不好。但,我想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当地的环境。而是有着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评分

这本书研究的不是华北而是淮北的Rebels [in North China],主要对象是淮北的捻军和红枪会,以及后来的共产党。作者要研究的问题是“造反者与革命者之间的关系”(前言),希望找出“一次造反与下一次造反之间的真正关系”,以理解中国农民的造反传统对共产党革命成功所起的作用...  

评分

评分

评分

裴宜理教授在1978年后到南京大学历史系访学,相当于也拜入了蔡少卿老师的门下,蔡老师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秘密组织的权威,裴宜理的这本著作翻译过来也编入在蔡老师主编的那套丛书里。 书在当时是很不错的研究,裴宜理现在是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本人的研究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  

用户评价

评分

以生态学为切口解释农民的叛乱与革命问题,强调社会动力和社会结构。并把这种观察放在历时过程中去考察。更有意味之处在于裴宜理试图构述出一种凸显“现代行为中的传统因素”的叙事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启发了她以后的一种中国研究范式。(阶级与宗族发生冲突时,亲属关系常常是构成一些组织的主要基础)

评分

基于生态位的农民暴动起义的解释,没有什么所谓的阶级斗争,只是由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特性的地方环境,此地的生态系统,规定了资源获得、分配和冲突的一些模式。基于社会属性、关系,抢夺或防守,且随时转换。 慢慢发现,好的兔朝社会、历史尤其近现代史的分析,都是老外的,除了哈佛费正清学派外哈。

评分

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使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界,出去劫夺是生存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由此带来的暴力对抗的进攻与防御的不同组合,防御方在受政府征税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对抗的基础,在有雄心的领导人下,可能成为一次造反行动。防御方被剥夺财产马上就转变成为掠夺方。长期的暴力对抗模式已经成为此区域人民的思维路径,使此区域成为中国农民起义最多的区域。书中对捻军的来龙去脉讲的很清楚

评分

淮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催生了该地区群体暴力模式,一种是以牺牲本地区其他人为代价、暴力攫取生存资源的掠夺性策略,另一种则是保护自身资源的防卫性策略。捻军是掠夺性策略的代表,它发端于贫苦农民攫取他人资源的一系列惯见尝试,本质上还是农民世俗生存策略的表现,是土匪集团不断壮大的产物。但是当政府与太平军这些外力的介入后,他们则开始与防卫性策略合作共同对抗政府。红枪会作为防御性策略的代表,其崛起很大上是政府对淮北地区控制力减弱的结果,原本政府期望利用民间自身力量抵御外来侵扰,但是当政府不断增加的苛捐杂税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以后,防卫性策略也逐渐走向了政府的对立面。然而,作为生态原因所引起的社会行动,掠夺性和防卫性策略虽有持久性,但政治目的和内容有限,这些局限性也阻碍了其转化为更具革命性的集体行动模式

评分

看了这本书我能够理解长三角地区对苏北皖北的地域歧视了。这些地方地处偏远,缺少中央政府的大力度管辖。自然条件的局限性以及普遍的重男轻女思想使得溺杀女婴更为普遍,以至于男女比例最高差不多2比1。多余的男性为了争抢女性火拼不在少数,同时还拉帮结派打劫过往富裕人口。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他们为了活命制造了很多不安定因素。建国后尤其是改开后这群人仍然受到固有观念影响,为了快速得力行骗偷盗。总之看完后会更加认同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