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畔第二十九號座席

塞納河畔第二十九號座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周出版公司
作者:阿敏.馬盧夫
出品人:
页数:320
译者:賴姵瑜
出版时间:2017-5-6
价格:NTD38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477235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學術史
  • 法國現代歷史
  • 台版
  • 傳記
  • 传记
  • 法国
  • 2017
  • 历史
  • 塞纳河畔
  • 第二十九号座席
  • 巴黎
  • 文学
  • 悬疑
  • 座位
  • 城市
  • 故事
  • 现实
  • 梦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一六三四年法蘭西學術院創院以來,

已有十八任院士成為第二十九號座席的主人,

他們所經歷的,是法國轉變最鉅的四個世紀,更是讓整個人類社會徹底轉型的四百年。

一張經歷四百年的椅子,

乘載著十八任主人的思想與精神,

翻閱他們的故事,

如同跨越十八個臺階的世紀之旅,

每一階都有一位不同的嚮導,

伴你體驗豐富多彩的法國四百年史。

塞納河畔的法蘭西學術院是法國知識分子的最高殿堂,院士為終身職,一名院士逝世之後,才能推選出下一任院士來接替,代代傳承,李維史陀稱此的「半虛構的家譜」。而院內穹頂下的四十個座席,即代表著四十位院士的永恆不朽。

二十九號座席的現任主人阿敏.馬盧夫爬梳出此一世系中前十八任院士的精采生涯,當中有高識遠見的外交官、被判過兩次死刑的歷史學家、著迷於太陽週期的科學家……就連法國思想之父伏爾泰、大文豪雨果都曾與此號座席失之交臂。

他們共同經歷過太陽王統治的光榮盛世,體驗過羅伯斯比治下的恐怖統治,曾經迷失於大革命的浪潮,也曾在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時點亮理性的明燈,他們的思想和民族情感帶領人民走過動盪的兩次世界大戰,他們的生命與精神交織出一部輝煌又滄桑的法國史。

作者简介

阿敏.馬盧夫Amin Maalouf

一九四九年生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出身基督教家庭,少年時就讀貝魯特的教會學校,一九七五年,黎巴嫩內戰爆發,因不忍家園在宗教和政治衝突中日漸凋敝,同胞相互殘殺,遂於一九七六年帶著妻兒移居法國巴黎。

馬盧夫在青年時代在貝魯特著名日報《an-Nahar》擔任記者,採訪足跡遍布南亞及非洲國家,移居巴黎後,繼續主持《an-Nahar》的國際週報版,也是法國週報《青年非洲》(Jeune Afrique)的總編輯,專精於黎巴嫩內戰和中東問題的評論,是國際間著名的中東問題專家。

通曉多國語言的他選擇以法語寫作小說及歷史文學書籍,目前已出版十餘本著作。一九八三年發表第一部作品《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Les Croisades vues par les Arabes),一九八八年以《撒馬爾罕》(Samarcande)獲法國新聞通訊社文學獎(Prix Maison de la Presse),一九九三年以《塔尼歐斯巨岩》(Le Rocher de Tanios)獲頒法國最崇高的文學大獎「龔固爾獎」(prix Goncort),二○一○年更獲頒有歐洲普立茲獎之稱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the 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Literature)。其作品曾翻譯超過四十國語言,並曾改編成歌劇上演。其中已在臺灣翻譯出版者有《撒馬爾罕》、《塔尼歐斯巨岩》和《巴達薩的旅程》(Le Périple de Baldassare)。

二○一一年六月,馬盧夫接替人類學宗師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的第二十九號座席,獲選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黎巴嫩人。

譯者簡介

賴姵瑜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人類學碩士,現為自由譯者,目前長居韓國大邱,喜愛徜徉於文字與甜點之間,悠悠漫步探索這花花世界。

吳宗遠

新竹市人,巴黎第八大學意義實踐與理論博士班博士候選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專長法國當代哲學。曾獲西灣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與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文學獎項。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世 欲救年幼學生而溺死的人——作家皮耶.巴登(Pierre Bardin, 1595-1635)
第二世 只愛用拉丁文寫作的人——議事司鐸尼可拉.波旁(Nicolas Bourbon, 1574-1644)
第三世 比高乃依更受青睞的人——律師法蘭索瓦亨利.薩洛蒙.德.維荷拉德(François-Henri Salomon de Virelade, 1620-1670)
第四世 讓眾作家嫉妒眼紅的人——劇作家菲利浦.昆諾(Philippe Quinault, 1635-1688)
第五世 兩世紀後再度復活的人——外交官法蘭索瓦.德.卡里埃(François de Calliéres, 1645-1717)
第六世 在君王身側咬耳朵的人——樞機主教安德烈海格力斯.德.弗勒理(André-Hercule de Fleury, 1653-1743)
第七世 比伏爾泰捷足先登的人——樞機主教保羅.達亞培.德.律納(Paul d’Albert de Luynes, 1703-1788)
第八世 成為法國南部奧克區象徵的人——作家尚皮耶.克拉西.德.弗洛希昂(Jean-Pierre Claris de Florian, 1755-1794)
第九世 奉莫里哀為偶像的人——劇作家尚法蘭索瓦.凱亞法(Jean-François Cailhava, 1731-1813)
第十世 兩度被判死刑的人——歷史學家喬瑟夫·米修(Joseph Michaud, 1767-1839)
第十一世 遴選中勝過雨果的人——心理學家皮耶‧富路鴻(Pierre Flourens, 1794-1867)
第十二世 試圖重新發明醫學的人——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Claude Bernard, 1813-1878)
第十三世 膽敢聲稱耶穌是「人」的人——語言史家厄尼斯‧赫農(Ernest Renan, 1823-1892)
第十四世 不太喜歡前任院士的人——參議院長保羅‧夏勒梅勒‧拉庫爾(Paul Challemel-Lacour, 1827-1896)
第十五世 榮獲「全法最受侮辱」的人——外交家加布里列‧安諾托(Gabriel Hanotaux, 1853-1944)
第十六世 讓全世界都前來聆聽的人——社會學家安德烈‧齊格菲(André Siegfried, 1875-1959)
第十七世 著迷於太陽週期的人——劇作家亨利‧德‧蒙特隆(Henry de Montherlant, 1895-1972)
第十八世 珍惜脆弱文化的人——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
後記
致謝與人物補註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餐厅墙上挂着明星留影、单位的前辈是畅销书作家、大学的名校友载誉归来。或许我们跟这些人毫无私交,却因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平添了几分亲切感。法国作家阿明·马洛夫也有类似的感受,当他获选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坐上第29号坐席时,不免好奇,之前坐在这把椅子上的都是什么样的...  

评分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相信有不少人以为这是全球通行的说法,但其实这句话出自我们小学课本中的《最后一课》,只是在中国十分流行。 所以如果你在法国说,法语是最美的语言,对方可能只是觉得你对法语有某种特殊的情愫。但如果你说法语是所有语言中最纯净的语言,那你将得...  

评分

餐厅墙上挂着明星留影、单位的前辈是畅销书作家、大学的名校友载誉归来。或许我们跟这些人毫无私交,却因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平添了几分亲切感。法国作家阿明·马洛夫也有类似的感受,当他获选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坐上第29号坐席时,不免好奇,之前坐在这把椅子上的都是什么样的...  

评分

原文链接:https://sobooks.tw/un-fauteuil-sur-la-seine-1/ 作者:吴宗远 《塞纳河畔的一把椅子》为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的院士,现任第二十九座席主人的阿明·马洛夫(Amin Maalouf, 1949- )先生执笔,书写创院以来,前头十八任前辈的身世与贡献。法兰西学...  

评分

(文章刊于《北京日报》2019年10月22日) 文/俞耕耘 塞纳河畔的法兰西学院,长久以来与法国知识文化界贴合紧密,可谓法国知识分子的圣殿。从它的体制规置,就能看出某种仪式隐喻,程序价值。学院里40位院士一经入选,均为终身制,各有自己的席位。只有在某位院士去世后,席位才...  

用户评价

评分

由于本书法国语境太过明显,台版比大陆版译者多加了很多注释,更加方便读者发掘书中人物的精英特质。

评分

与《解码者》相映成趣

评分

与《解码者》相映成趣

评分

由于本书法国语境太过明显,台版比大陆版译者多加了很多注释,更加方便读者发掘书中人物的精英特质。

评分

与《解码者》相映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