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然大,可以說隻有兩塊地方:一是城市,一是鄉村。中國的人口十幾億,也可以說隻有兩部分人:一部分叫城裏人,另外一部分叫鄉下人。城鄉中國深刻的分野,促使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就寫齣他著名的《鄉土中國》。
今天,雖然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可是城鄉之間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甚至鴻溝越來越大,導緻中國發展中的大多數重點難點,都在農村,都在城鄉之間。周其仁教授在《城鄉中國》中指齣,沒有農村、農業和農民狀況的根本改善,國民經濟是搞不起來的。因此,近年來關於城鎮化的討論始終不絕於耳,成為政府、大眾、輿論、專傢學者熱議的焦點問題。
多年來,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陸續以實地調研的形式,深入調查瞭中國很多地方城鄉的情況,在《城鄉中國》一書中,將城鄉之間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後果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娓娓道來,試圖增加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認識,找齣沸沸揚揚的城鎮化改革的癥結,消除城鄉之間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讓更多的讀者通過《城鄉中國》瞭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國和未來的發展,找到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契機和觸發點。
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孫冶方經濟學奬獲得者,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經濟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龍江下鄉,其中在完達山狩獵七年半。
1978年從農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工作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在杜潤生先生指導下從事農村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
1989年5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訪問學習。1991年鞦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6年春季起,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為國傢發展研究院)任教,並應邀為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和長江商學院等院校開設課程。
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産權與閤約、經濟史、經濟製度變遷理論、企業與市場組織、壟斷、管製與管製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來,相繼開設瞭有關經濟組織和經濟製度、發展經濟學、新製度經濟學等課程。
著作有《改革的邏輯》、《競爭與繁榮》、《貨幣的教訓》、《中國做對瞭什麼》、《病有所醫當問誰》、《世事勝棋局》、《真實世界的經濟學》、《挑燈看劍》、《産權與製度變遷》等。
本书是周其仁先生在《经济观察报》上的系列连载文章的结集。目前该系列还在连载中。翻遍全书愣是没提《经济观察报》,有点怪异。另外也没注明每篇文章的发表时间,感觉能标注上会更方便一点。 这些文章我每篇都看过,不过这个系列每周0-1篇,连载了很长时间了,大概还记得观点...
評分 評分逡巡中国路,彷徨城乡间 ——读周其仁《城乡中国》 李华芳 在研究城市化成为热点的今天,回顾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实在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其仁老师这本《城乡中国》,适时完成了这个工作。 在周其仁看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意味着经济密度甚于人口密度。也就是说,人往城...
評分城镇化中的“自由”与“权利” “中国很大,不过这个很大的国家,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另一块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很多,但这十几亿却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城里人,一部分是,乡下人。” 六十年前,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各大城市繁华依然,车水马龙,夜色霓...
評分周其仁上个世纪80年代参与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深入到基础一线考察,长期撰文讨论农村问题,此前很多文章出书成册,我也读过两、三本。因此,中国农村发展的相关研究讨论我会比较关注周其仁的著作。 本书总共分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的功用,集中于对中国目前城市化滞后...
專欄形式寫的實例評述文章平顯易懂。不過這本書我給我最多感觸的也許還不在於內容,而在於其反復在講的一個不言而喻卻時常被人忘記的事實:沒有什麼“自然而然”的現狀,很多“自古以來”不過是“被自古以來”,都是安排好的。當它需要時,它就給你一個政策閤法化;當它需要時,它也可以把曾經閤法的東西非法化。總以為涉及土地問題的改革是很久以前的事,迴想免徵農業稅那年也是21世紀,也不遙遠吧。
评分對徵地拆遷的來由有瞭初步的認識
评分周老先生淨說些大實話,看得真開心。不過開心歸開心,整本書的評論多於分析和研究,感覺深度不夠,對城鄉間人口流動和土地流轉全麵開放的支持似乎也有點一廂情願
评分沒有清晰的産權界定和順暢的産權流轉,土地城鎮化就比人口城鎮化更快,而這其實是逆城市化。
评分書很厚,幾百頁,近兩年的新書,標題有意與費老鄉土中國對話。作者是農村改革勇將杜潤生之徒,利用自身所學與實地考察所見,以城鄉審視中國,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文風樸實,甚至有些通俗,是本不錯的入門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