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改革风云中的领袖人物王安石,以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当北宋中期积弊已深、内忧外患扰攘之际,以一身任天下之责,推展以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其才识“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其文行“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其魄力“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苏轼语)
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成为脱离了广大知识阶层的人物。加以政治风云的变幻,倾泻于王安石身上的污泥浊水、诬谤丑化,始自其生前,至南宋则愈演愈烈,几近千年而未得涤清。
邓广铭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历经半个世纪之久,倾注了巨大心力,四写王安石,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时代眼光与严谨精神。作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展现出一个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时期,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能够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
邓广铭,字恭三,1907年生于山东临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宋辽金史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主要著述有《岳飞传》《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等人物传记以及《稼轩词编年笺注》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举措,当然有其可以议论商榷之处,但那不属于本书主题之内,故概不涉及了。” 邓老应用历史之妙,沉思…… 两条路线的斗争,亘古不变。可是等新中国的史家才发现了这个真理,晚了还是早了——悲哀!
评分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大概就是两条路线。要不就是致力于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就要通过种种手段去对历史做一个严谨的考据,而不带着自身的情感;要不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探索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对时下的形势进行分析。大部分历史学家可能都倾向于第二种路线。 所以容易看到两种极...
评分本人这篇小文,不专说王安石,也不评论变法,只稍稍点评这本书,是以起了这个名字。 不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评关于王安石的书,总要牵涉宋史,才疏学浅,但恐贻笑大方。 邓广铭老先生是宋史领域的一代大师,他对宋史的研究方法也奠定了建国以来宋史研究的格局和路数。单...
评分邓恭三先生的这本书书不厚,但我却拖沓了很长时间才把他读完。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近乎脸谱试的人物展示,正面一号人物王安石,反面一号人物司马光……这种写作方法令人非常费解,被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的邓广铭先生如此标签式的写法非常不令人满意,我一度对...
评分昨晚跟Z聊了大半夜,其实是缘于对古代文人的不同看法,她非常喜欢苏轼,喜欢他的豪放洒脱,与世无争,喜欢他诗歌里的恬淡自然,或许这是大部分人喜欢苏的原因,其实我也非常喜欢,后来我发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给她,其实我更喜欢山野气质的诗人,但是她觉得陶渊明如果没有...
特定时段、特定主题下的特定观点,未见可解介甫,或可一窥恭三。
评分看看历史,发现总是在重复,所以任何对历史的书写,都可以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借古喻今。
评分邓先生这文风像唯物史观和工科逻辑的集合体,驾驭史料极为简洁,线索清楚还又前后呼应,功力不是一般历史作家能比的;内容的好处在把新法当一个整体来写,新法的一切目的在“灭西夏征契丹、恢复汉唐旧境”,“为天下理财”一大半是为此准备,这可以解释清楚很多东西,但还是有硬伤:写新法的效果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理想的“法意”上,弊端几乎没展开写,甚至刻意回避,这实际上就把王安石的形象描成了一幅唯物史观的“改革先锋”脸谱,倒是宋神宗的形象更丰满些
评分更想打7.5分。结合解玺璋译写的梁启超版《王安石传》阅读,会更好理解,毕竟本书文言文很多,而且比较考究,当科普历史读物还是有点难读。两书虽均是为王安石辩诬,但其中观点还是各有不同,也算是互为补充。
评分考辨精细,论述平实,允为良史。读罢全书,可发现邓先生在坚持朴学精神的同时,又含有满满的现实关怀,颇有一种“直把荆公做邓公”的气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