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海勒 N.Katherine Hayles,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约翰﹒查尔斯﹒希利斯文学讲席教授。精通英语和化学。代表著作《计算机,我的母亲》《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与人合编《混乱与秩序》。
本书深入探究 “身体” 在信息时代的命运,责无旁贷地阐明我们所身处的虚拟时代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作为 “人类” 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们终将成为 “后人类”。人类为什么会向 “后人类” ?“后人类” 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要加入恐龙的队伍,成为被淘汰的物种?智能机器人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这本书不是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这种理论叫后人类主义,核心是提出一种对人的理解——“后人类”。后人类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像笛卡尔想的那样就是个意识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纠缠不清的存在,意识和身体纠缠不清,自我和他人纠缠不清,人和人使用的工具(技...
评分这本书不是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这种理论叫后人类主义,核心是提出一种对人的理解——“后人类”。后人类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像笛卡尔想的那样就是个意识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纠缠不清的存在,意识和身体纠缠不清,自我和他人纠缠不清,人和人使用的工具(技...
评分 评分变成后人类既引起恐怖也带来欢乐,恐怖在于“后”字步步紧逼着人类所剩无几的平静日子,如《西部世界》中德洛蕾丝的复仇,说真正的众神就要来了,他们很愤怒。但欢乐在于或许将人类意识下载到计算机的实践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或者令大众接受,具身的人类是数千年历史进化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不是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这种理论叫后人类主义,核心是提出一种对人的理解——“后人类”。后人类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像笛卡尔想的那样就是个意识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纠缠不清的存在,意识和身体纠缠不清,自我和他人纠缠不清,人和人使用的工具(技...
海尔斯以控制论的发展、控制论理论的实际运用和科幻小说对现实的反应三者并行阐释了其“我们一直都是后人类”的观点,鲜明展现了其科学论路径的方法。为了对抗莫拉维克式的超人类主义同时又要在后人类时代保住“人”的存在,海尔斯强调彻底切割自由人文主义,追求具身性与虚拟性,最重要的是将人置于人与机器普遍联结的分布式系统之中,将认知的“最高权力”推及机器、动物以与人共同享有。设想是美好的,但只执着于技术问题而忽略技术背后的结构动能,可能会使后人类又变成了一颗逃避现实的蓝色药丸。翻译扣一星
评分我实话实说,我没有读懂,并且和翻译因素的影响关系不大。等以后如果需要关注到后人类、赛博格、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交感幻觉还有科幻里的赛博朋克小说的时候,肯定要翻出来再读一遍。Katherine Hayles作为一个文学教授能把这个副标题内容扩展到让人一点都读不懂,还是蛮厉害的。。
评分#2018062#序言倒數第二段存在漏譯。
评分翻译有问题的地方很多。
评分北大出版社可以再粗制滥造一点吗?翻译的人名书名完全不统一。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