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作者貝淡寧和艾維納.德夏里特利用輕鬆對話、小說、詩歌、傳記、旅遊指南、建築標誌,和親身經歷等資料,描繪九個城市豐富的歷史,充分論述城市精神如何體現在各自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中,更進一步闡明市民的自豪感如何抗衡全球化所帶來的同質傾向,以及遏制民族主義氾濫等主題。
.
耶路撒冷-蒙特婁-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紐約
.
來到新加坡,我是否來到了物質不虞匱乏、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呢?
回歸後的香港,更加熱愛賺錢、熱中慈善、追逐享樂?
柏林與過去和解,是寬容?或是冷漠?
原來,唯一打破蒙特婁法語、英語隔閡的,是冰球運動!
啊!在最多元、最孤獨、最資本主義的紐約,幸好有洋基隊!
巴黎人下館子多,去教堂做禮拜少,多支持左派,砸麥當勞的農夫是英雄!
貝淡寧(Daniel A. Bell)
.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長年旅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志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理論教授和比較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國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民主先生在中國》等書。
.
.
艾維納.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
.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暨馬克斯.坎佩爾曼民主和人權研究所所長。著有《人民的劣勢和權力:在懷疑時代講授政治哲學》(Disadvantage and Power to the People: Teaching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Skeptical Times)。
.
.
譯者簡介
.
吳萬偉
.
武漢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翻譯研究所所長。譯有《行為糟糕的哲學家》、《中國新儒家》、《分配正義簡史》等書。
一座城的精神是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人们的精神的集合,当我们谈论城市的精神,言下便是这城市在我们嘴里的味道,如北京市侩的烤鸭味儿里总少不了甜面酱的帮衬,济南的腰花儿里总带着点儿泉水的清洌。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成为发达队伍中的一员,越是“发达的”城市越容易变得同质化...
评分贝淡宁(Daniel A•Bell)和艾维纳•德夏里特( Avner De•Shalit)在合著的《城市的精神》中用平淡笔调诉说了其对耶路撒冷(宗教之城)、蒙特利尔(语言之城)、新加坡(建国之城)、香港(回归之城)、北京(政治之城)、牛津(学术之城)、柏林(宽容之城)、巴黎(...
评分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还没读完,但是觉得,吴教授该不会是叫他学生来做的翻译吧,读起来很拗口,不流畅。并且,更感觉译者对作者的组织架构、条理主旨没把握到位。有些地方感觉好像是在做单句翻译或者段落翻译! (屎特,竟然还不够字数)不说这书,应该是这译本真不能评论太多了...
评分可见作者饱览群书的底蕴,和游历世界的见识,同高智商的思想。显然作者对城市的介绍仅涉及他精通的领域,而未涉及了大量存在的现实,例如我相对新加坡和香港更加了解的北京,这也正是紧扣每篇文章主题的做法,不是失误。
评分城市是如何有精神的呢?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赋予它的,其内核实则就是每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每个城市经过历史的洗礼所展现出来政治、文化、宗教、建筑、经济等等一系列综合作用所表现出的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本书的两位学者通过专业学术的角度来观察,用最清新易懂的文笔为...
这本书以闲逛作为研究方法是比较有创新精神的,它也略述了闲逛的文献,表明了相当的自觉意识,此外,在城市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相应的城市案例选择上,也体现出不少学术上的思考。这样一本书恰恰应该是开放对话的,然而作者的行文作风却更让网失去了对话的欲望。个人化,情绪化,片面,跟规划中的感觉大相径庭。
评分对于“城市文化”的问题一直很感兴趣,而且作者的研究方法实在是屌爆了,居然是“逛街”和“个人经历”!还真是……那这样是不是我这种总喜欢想太多的人都可以出书了Orz……以及,虽然感兴趣,但在讨论这种问题时自己总是在纠结,这算不算是在宣传一种"刻板印象"?……
评分这种随笔式的写法很好看,穿插着两位作者的个人回忆,都市生活所交织的历史片段,很生动。
评分喜歡香港和作者們描述的北京。。。
评分说理深入浅出,翻译水平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