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精)》是讓-雅剋·盧梭臨終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留傳後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作為人文科學奠基人的盧梭,晚年耀眼的聲名隕落、遭到放逐,“再沒有兄弟、鄰人、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他在對周遭環境深深的厭倦和骨子中的無法捨棄的矛盾心態中,寫下這十篇漫步(開創瞭“散文詩”這一體例),意圖平復自己的焦灼,將享受安寜、平靜、孤寂說瞭又說,可字裏行間看得齣他的矛盾重重、猶疑不決。正是在這樣的和自己的對話中,我們看到瞭真實的盧梭,看到他對那些人生基本問題的閃光的思考:人為什麼要活?人應該怎樣活?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驕傲的盧梭在這十篇漫步中,顯得更親切、感人。
讓-雅剋·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啓濛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文學傢,齣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錶匠的傢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啓濛運動最卓越的代錶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産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製及其壓迫;提齣“天賦人權說”,反對專製、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瞭資産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製主義下解放齣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袁筱一,華東師範大學法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翻譯傢,譯有《生活在彆處》、《流浪的星星》、《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杜拉斯傳》、《緻D情史》等。
卢梭,寒流袭来的冬日,午后阳光下,我与你一起漫步遐想。 卢梭,当你清醒的看见现实的残酷又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你注定是矛盾着的,你既深深的厌倦周遭的环境,在骨子里又无法舍弃。哪怕你遗世独立,退隐山林,你仍旧会在品尝孤独中渴望着同类的理解。哪怕你口口声声“寻回...
評分一七六二年六月八日是卢梭一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那天夜里,卢梭被人从睡梦中叫醒。他的居停主人卢森堡元帅夫人派人前来通知他,巴黎最高法院即将于次日下令查禁他那部在十多天前开始发售的《爱弥儿》,并要逮捕作者。第二天,六月九日下午,卢梭只身出走,逃离法国国...
評分虽然是本很薄的册子,却有种读大部头的感觉,仿佛历史鲜活起来,望着那个出现在教课书中的思想家回顾起自己一生,在临终前自我告解,并将其浓缩进这些无有轻重的字句里。他提到面对谎言的态度,所经受的痛苦于他的意义,以及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爱好和幸福等等,供读者在其中各取...
評分虽然是本很薄的册子,却有种读大部头的感觉,仿佛历史鲜活起来,望着那个出现在教课书中的思想家回顾起自己一生,在临终前自我告解,并将其浓缩进这些无有轻重的字句里。他提到面对谎言的态度,所经受的痛苦于他的意义,以及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爱好和幸福等等,供读者在其中各取...
評分这本书的简介很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最知心的朋友,不管你是达官司显贵,还是市井小民,孤独都始终跟在左右,形影不离,当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可以让自己的灵魂穿梭在远古和未来之间,遨游于天空和大地之间,此时,你可以认真地审视自我,从而找回那个真正的我,那个...
就像在讀自己的自傳一樣。
评分如果盧梭不是一個玩弄文字的高手,那我相信他是一個運用文字的巧手。他是一個有著自己對世界獨特理解的普通人,可陰差陽錯數十年來受到那些以為他是一個掌握的真理的聖人的個人和群體的追殺。他敏感、惶恐,孤立無援地站在刑場中央自我辯護。他從來不是一個君子,他渴望人們理解他,可他漸漸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因此有時過於自誇,反而給那些仇敵更多可以攻擊的餘地。於是他逃離,他在小島上漫步遐想,思考謊言與真理,思考愛與恨,思考學習與年月,於是他留下瞭這本讓我們在漫步時可以繼續遐想的遐想錄。
评分脫離瞭以往教科書上的描述來讀盧梭。看書名以為是寫給孤獨者的書,打開後發現這個孤獨者就是盧梭自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境況淒涼,又何嘗不是選擇瞭自由的結果。譯者袁蓧一如是說:我一直以為,孤獨、漫步(身體的或者精神的)應該是大部分人在青春時代最嚮往的境遇和行動。因為它們還有一個彆名,叫作自由。
评分終其一生,都在尋求,保持內心,孤獨的平和。 原來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可以不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來自盧梭哎。
评分終其一生,都在尋求,保持內心,孤獨的平和。 原來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可以不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來自盧梭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