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精)》是让-雅克·卢梭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留传后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作为人文科学奠基人的卢梭,晚年耀眼的声名陨落、遭到放逐,“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他在对周遭环境深深的厌倦和骨子中的无法舍弃的矛盾心态中,写下这十篇漫步(开创了“散文诗”这一体例),意图平复自己的焦灼,将享受安宁、平静、孤寂说了又说,可字里行间看得出他的矛盾重重、犹疑不决。正是在这样的和自己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卢梭,看到他对那些人生基本问题的闪光的思考:人为什么要活?人应该怎样活?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骄傲的卢梭在这十篇漫步中,显得更亲切、感人。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家,译有《生活在别处》、《流浪的星星》、《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杜拉斯传》、《致D情史》等。
看到很多人给四星或五星的评价,但我给的是三星。不知道是自己没有理解作者的思想还是这本书确实一般。 这是我看过的最悲伤的文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抱怨”的书。纵观卢梭的一生,也确实可以理解。他和伏尔泰的生平有巨大的反差:伏尔泰少年得志、成竹在胸、阅尽沧桑,卢梭...
评分卢梭的遗作《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出版了好多年,一直长盛不衰。单看中译本,林林总总,竟也有十多个版本。大作家歌德说的好,“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时光日...
评分 评分午后,一个人漫步至珠江边,席草地而坐。翻开《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阳光温柔的洒在微黄的书页上,书上那些孤独的文字被这些阳光烤得温暖起来,一行行读下去,宁静的暖熨贴在心灵,心灵由此进入空明的状态。一切烦扰都没有了,那时候,卢梭临别的遐想一丝一缕,绝望后是安宁,...
评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众所周知,此书是卢梭的最后一部著作。几百年前,此书的出版在当时法国引发一波泪水洪流,几百年后,此书依然一版再版,成为畅销读物。光我手头的大陆版本就有三个(中国社会科学、人民、译林),另有花城、北京,华龄。其译名之多亦叫人诧异:有的叫“遐思...
有些书您读完会收获见识或者角度和知识,但这本我收获了共鸣,对他人、命运、环境与自我的反思基本一致,甚至同样在我深感失落的时候也是同样选择了与自然接触来弥补那种坚持善与爱却无力反驳自私与利益至上的汹涌暗流。卢梭生在一个黑暗时期,用人生最后未完成的十篇自我对话来做一本墓志铭,但未必就是说今天的时期足够光明。历史上也不会有任一个时代彻底的光明灿烂,未来也不会,因为建立在利益纠葛之上的社会体制永远会无偿的包容甚至鼓励自私,并用竞争一词作为伪装,那些油头滑脑又眼神发亮的少年会继续成为这个体制的筋肉保镖。书里我最爱第三篇和第七篇。对于我来说,相较于2016年我对心理医生的渴求来说,阅读这本书才是我自我认知可以暂告一段落的标志了!
评分同样有些“丧”又“碎碎念”的卢梭。能与孤独共处的,不管愿不愿意吧总是很厉害,能把自己抽丝剥茧,还能把这些都梳理下来,更是不易。虽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但不少地方会觉得啊,有人懂啊
评分慈悲为怀惯例四星;卢梭:我要远离人类(你萌快来哄我
评分人是没办法把自己剥除干净的,但是很喜欢卢梭的坦白,即便有保留还是觉得他诚实得可爱,很想和他做朋友。
评分想说的都被卢梭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