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是一位情理并重的“读者”。在从文字里探索世界、解读文明的过程中,他既是一位冷静的智者,本着辩证理性的思维将历史、现在与未来纵观眼中,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用细致入微的目光丈量着文字、文明世界里种种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他对文字中世界的蛛丝马迹兴趣盎然,对文学折射的世界尤为情有独钟。循着他的目光,钟爱文字的读者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惊喜,体会乐趣,斩获独特的美学享受。本书的思考思接千载,文字有着深切的痛感,让人无法释然。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独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复制 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亲和力>》、《摄影小史》、《柏林童年》、《德意志人》等名著,尚留下六册书信集。作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
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评分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评分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评分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评分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后面好些作家的作品都没接触过,自然产生不了共鸣,不过本雅明的见解真的很可以。
评分读的电子版,体验很差,以后会收全纸质。这个译本的《讲故事的人》比《启迪》收录的好太多了。论卡夫卡读过数次,和K论K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就不多说什么卡夫卡了。本雅明就是本雅明,他的新词汇是极其有限的(没想到这本收录的文章都是后期作品,卡夫卡1934,列斯托夫1936,福克斯1937,布莱希特选入了他所有的评述,约赫曼1940,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浸润),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发明新术语来阐述。他只攫取他需要的,然后无限逼近、返回他问题的核心。福克斯篇让我完全无法反驳(我终于懒得反驳)詹明信将他归入诠释学的举动,而评述布莱希特让我几近绝望:也许小布的戏剧尝试就是一次豪赌,赌这个时代足够包容,足够有力——只是连他都没有容身之处。我只是很想念你。中断和思考——我的中断,只会是你的意义上的。圣诞快乐,我的本雅明。
评分读的电子版,体验很差,以后会收全纸质。这个译本的《讲故事的人》比《启迪》收录的好太多了。论卡夫卡读过数次,和K论K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就不多说什么卡夫卡了。本雅明就是本雅明,他的新词汇是极其有限的(没想到这本收录的文章都是后期作品,卡夫卡1934,列斯托夫1936,福克斯1937,布莱希特选入了他所有的评述,约赫曼1940,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浸润),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发明新术语来阐述。他只攫取他需要的,然后无限逼近、返回他问题的核心。福克斯篇让我完全无法反驳(我终于懒得反驳)詹明信将他归入诠释学的举动,而评述布莱希特让我几近绝望:也许小布的戏剧尝试就是一次豪赌,赌这个时代足够包容,足够有力——只是连他都没有容身之处。我只是很想念你。中断和思考——我的中断,只会是你的意义上的。圣诞快乐,我的本雅明。
评分本雅明的分析文本杂乱繁多,处于一种残缺破碎的、未完成的、散点图式的可写状态,被分析的作家和作品仅是其偶作停泊的港口,他真正意义上地于文学与美学的岛群中漫游:论及卡夫卡的观点与布朗肖有些类似,其人物是内省的,或如沉默的塞壬栖居于朦胧的中间世界,或从巴赫欧分的泥潭(Sumpf)中走出,“透明、清澈、乃至可谓毫无个性”;从列斯科夫的作品中把握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前者借助回忆的缪斯与经验相关,后者则在铭记(创造性回忆)中表现“超验意义上的无家可归”,似乎是讲述与显示分野的小说修辞学(韦恩·布斯)的先声;有别于重情节的希腊悲剧传统,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继承以非自然主义方式表现人的存在状态的德意志道路;约赫曼在对过去与未来审慎的观望中发现(但不哀叹)理性王国中诗歌的退化,陷入启蒙与浪漫主义夹逼的孤寂境遇中。
评分从卡夫卡的小说,到读列斯科夫的故事,读布莱希特的诗歌,戏剧,读历史人物得生活、想象、精神,他向这些“读物”投去深邃的目光,既激活着历史中沉默的人(约赫曼)等人、物、紫,更传递他对世界的激情之火,对生活的希望之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