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50周年纪念版)

傅雷家书(50周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傅雷
出品人:
页数:480
译者:
出版时间:2016-9-1
价格:5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476516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傅雷家书
  • 教育
  • 父爱
  • 人生哲理
  • 成长
  • 随笔
  • 游记.笔记.书信集
  • 艺术
  • 傅雷家书
  • 亲子教育
  • 家书集
  • 文学经典
  • 50周年纪念
  • 名家书信
  • 家庭教育
  • 人文关怀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情感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纪念版,傅雷先生最新编定,收入傅聪回信,“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朱赢椿担纲设计

今年是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为表纪念,傅敏先生亲自编定了这个新版《傅雷家书》。

与旧版《傅雷家书》不同,新版的遴选更侧重“人伦日用”,突出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准 则,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时间涵盖1954年至1966年,以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经纬度,以亲切风格展现傅家父子间在求学、处世、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交流。

新版加入了傅聪回信三十余封,傅雷父子终得在书中团聚。相比旧版,这是一部更加完整、亲切、丰富的《傅雷家书》。

书中的傅聪回信、傅家照片和英法文家书中文版等均为译林专有版权,这些珍贵资料保证了译林版《傅雷家书》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

50周年纪念版《傅雷家书》以傅雷长子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主线,精心选编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内容偏重“人伦日用”,突出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准则,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严肃不失亲切,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它不仅反映了亲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学子在阅读中理解父辈、增进沟通。

《傅雷家书》中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傅聪家信及英法文信为独家版权,2017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不能收录。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革”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傅聪,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家庭。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上过几年小学,主要是由父亲在家督教。八岁半师从李蕙芳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李斯特再传弟子百器,一九四六年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一九五四年赴波留学,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一九五五年获得“第五届萧邦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一九五八年底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移居英国伦敦,只身驰骋国际乐坛五十余年,有“钢琴诗人”之美誉。

目录信息

代序:读家书,想傅雷 楼适夷
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
一九五四年(39通)
一九五五年(28通)
一九五六年(20通)
一九五七年(11通)
一九五八年(05通)
一九五九年(03通)
一九六○年(19通)
一九六一年(24通)
一九六二年(13通)
一九六三年(11通)
一九六四年(05通)
一九六五年(14通)
一九六六年(04通)
编后记 傅敏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很久以前第一次看傅雷家书的时候,这本书成为“教育典范”云云书店热门图书贝塔斯曼会员特价等等,全民热捧,当时年龄小,反权威,不耐烦地翻了两页就放下了,心里只有一个疑问——这本书是大翻译家父亲傅雷写给大钢琴家儿子傅聪的家书,那这个傅敏是干嘛的? 后来过了一些年...  

评分

本文为“短史记”工作稿件。 自1981年出版以来,《傅雷家书》畅销中国数十年,时常被各级教育部门列在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中。 事实上,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 一位“讨人厌”的父亲 傅雷为人严肃、性格爆烈。 反映在其对傅聪、傅敏兄弟的教育中,就是常说...  

评分

一个人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这是傅雷家书里的一句话。很喜欢。 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的时光越来越多了,就算有朋友,你仍然会觉得你要执着面对的东西就是属于你自己,你想探求的东西也只属于你自己。 看完的时候很想拿去给妈妈看看,然后说,我想你是这样爱我的。 ...  

评分

虽知道本贴必遭傅粉们狂追烂打,还是不得不给狂热愚昧的傅粉们泼掉冷水。 单就家书的内容本身而言,是有价值的。正如很多其他读者指出的,傅雷望子成龙心切,把其毕生积累的对人生、对古今中外艺术、人生的感悟,点滴不漏地传给了儿子。拳拳之心,可见一斑。在分数第一,数理...  

评分

虽知道本贴必遭傅粉们狂追烂打,还是不得不给狂热愚昧的傅粉们泼掉冷水。 单就家书的内容本身而言,是有价值的。正如很多其他读者指出的,傅雷望子成龙心切,把其毕生积累的对人生、对古今中外艺术、人生的感悟,点滴不漏地传给了儿子。拳拳之心,可见一斑。在分数第一,数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傅聪在波兰写回家的信真的满纸sparkling。 动人的艺术源于赤子之心,真挚而热烈纯真。 反复在听的那张诗情肖邦,忽明忽暗就像波兰的天气,音符都像是一粒粒珍珠灵动地掉落在心上,接着又化成一滩柔软的水。

评分

总有些极端苛责的父母,也有些极端自我放飞的父母,都会影响子女一生,所以做父母的的怎么拿捏好尺度真是一门艺术活。不过我认为,如果两者选其一,我觉得还是过度管教比任其自生自灭的好。说实话,挺羡慕傅家孩子的,生活在书香门第中,唉

评分

原本是日常往来的,并不是以出版为目的的信件,为什么还有人说“装”?再真诚不过的好吗? 只是要以怎样的角度去读这本书,做为子女还是做为父母?怎样以如今信息时代的繁杂和快速去理解当年那个车马慢的时代?怎样以如今生活安乐去体会新中国动荡之下精英报国的心境? 父母对子女事无巨细,要求严格从古至今未曾变过。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未必是普通家庭所能理解的。有人指责父亲严苛,但欲戴皇冠必受其重,这样才是造就了儿子的顶尖成就。父母与子女亦师亦友的关系其实很难打造。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是天然的。子女若视父母如灯塔指路,也必要承受其喋喋不休,心心念念。 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

评分

原本是日常往来的,并不是以出版为目的的信件,为什么还有人说“装”?再真诚不过的好吗? 只是要以怎样的角度去读这本书,做为子女还是做为父母?怎样以如今信息时代的繁杂和快速去理解当年那个车马慢的时代?怎样以如今生活安乐去体会新中国动荡之下精英报国的心境? 父母对子女事无巨细,要求严格从古至今未曾变过。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未必是普通家庭所能理解的。有人指责父亲严苛,但欲戴皇冠必受其重,这样才是造就了儿子的顶尖成就。父母与子女亦师亦友的关系其实很难打造。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是天然的。子女若视父母如灯塔指路,也必要承受其喋喋不休,心心念念。 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

评分

做父亲的把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的感悟教导给儿子,这种形式放在今天看,有难能可贵之处,也有些许沉重,在字里行间不免流露说教意味,幸好离得远,距离产生美。从这些书信里,读者看到一个对儿子满怀期望的父亲,因为遭遇悲剧性的时代而见不了面,所以这种爱更加放大,傅聪的回信频率和长度都不及父亲的三分之一,到后来连中文都生疏竟然开始写英文信,所以对于傅雷书信里的各种观点接受度我是存疑的,傅聪虽说是钢琴家,但艺术上感受力可能并不如父亲,而价值观更是大相径庭。这多少是有些尴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