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牧走向定居

从游牧走向定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玉海
出品人:
页数:313
译者:
出版时间:2014-3-1
价格:CNY 4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1665298
丛书系列: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图书标签:
  • 清史
  • 蒙古
  • 游牧
  • 社会史
  • 乡土
  • 社会
  • 2014
  • 明清史
  • 历史
  • 游牧文化
  • 定居生活
  • 社会变迁
  • 文化演变
  • 人类学
  • 古代文明
  • 部落
  • 农业
  • 文明起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蒙古草原南部,历史上就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交汇的地带。在清代,两种文化经过历史的碰撞与交融,最终使该地区成为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游牧走向定居: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社会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这一历史过程的研究,展现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揭示其特点,并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

作者简介

王玉海,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1962年生,博士。1987进入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工作,2002年任内蒙古大学旅游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调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历任旅游系责任教授,系主任,人文社科学院院长等职。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等著作。

王楚,女,蒙古族,1989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国务院扶贫办。曾参与编写《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等著作。

目录信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农村形成的基础:农业人口的出版与农业经济的形成
第三章 农村社会单位的出现:农业村落的形成及其初始形态
第四章 农村的土地形态:农村土地的占有类型及使用类型
第五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的阶级与阶层
第六章 农村的社会组织:组织类型与功能
第七章 交流与摩擦:农村的民族
第八章 对立与调适:农村社会的矛盾运动
第九章 兼容与互渗:农村的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为了完成作业,翻完了这本书。因为写的是家门口的事,所以很亲切,也很有兴趣。中规中矩的中国式唯物史观章节体著作,利用了大量的日本人保存的地契,档案,还有新旧方志,勾勒出了今日赤峰通辽兴安盟白城朝阳阜新6个地级单位的乡村社会在清中后期的形成。对村落特征与土地类型的分析最为精湛。问题在于,对哲里木盟的论述比较少,整体比较分散,名曰农村社会,实际仍然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占据三分之二篇幅。可惜的是,看完了我也不知道作业该写什么。

评分

为了完成作业,翻完了这本书。因为写的是家门口的事,所以很亲切,也很有兴趣。中规中矩的中国式唯物史观章节体著作,利用了大量的日本人保存的地契,档案,还有新旧方志,勾勒出了今日赤峰通辽兴安盟白城朝阳阜新6个地级单位的乡村社会在清中后期的形成。对村落特征与土地类型的分析最为精湛。问题在于,对哲里木盟的论述比较少,整体比较分散,名曰农村社会,实际仍然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占据三分之二篇幅。可惜的是,看完了我也不知道作业该写什么。

评分

博論用書

评分

博論用書

评分

为了完成作业,翻完了这本书。因为写的是家门口的事,所以很亲切,也很有兴趣。中规中矩的中国式唯物史观章节体著作,利用了大量的日本人保存的地契,档案,还有新旧方志,勾勒出了今日赤峰通辽兴安盟白城朝阳阜新6个地级单位的乡村社会在清中后期的形成。对村落特征与土地类型的分析最为精湛。问题在于,对哲里木盟的论述比较少,整体比较分散,名曰农村社会,实际仍然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占据三分之二篇幅。可惜的是,看完了我也不知道作业该写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