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巴金先生主编出版了大型丛书——“文学丛刊”,今天,我们秉持巴金先生的“我们可以给读者担保的,就是这丛刊里面没有一本使读者读了一遍就不再读的书”的编选标准,以及“编选谨严,内容充实,印刷精良,定价低廉”的出版特色,再推“新文学丛刊”,力图完整展示中国20世纪文学的佳作名篇。书系由中国现代文学和版本研究专家、著名学者陈子善教授主编,以初版本为底本,布面精装,宜读、宜赏、宜藏。
————————————————————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的三部中篇小说,创作和发表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三部小说都是通过知青的视角来描写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和下乡生活。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到1970年代末期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多数人是初中或高中学生。这些人身上折射着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烟云。很多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是突出生活的苦累和生活方式、观念的冲突。而阿城的“三王”则是另外一派风清月明,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写作手法、格调与主题上与同期作品有很多差异,因此小说一发表,便轰动文坛。时至今日,“三王”的写作手法、理想主义情怀和“不合作”姿态,仍然意义重大、毫不过时。
本书据作者指定版本编排,以2007年台湾大地出版社版本为底本。阿城说:“比较20年前的那一版,它最接近原稿。”
我叫阿城,姓钟。今年开始写东西,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了几篇中短篇小说,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1979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象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阿城 作于1984年
王朔谈阿城: 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我以为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这个人,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那真不是吹的,你说他都会干什么吧,木匠,能打...
评分阿城的树王,意象极为强,简直到了一字一句皆有所指。 叙事上又打个埋伏,到后面才点明树王的真身——人。结构轮廓感很好,进入故事迅速,然后铺垫,然后高潮,没有一处废话。 用树来做比喻,质朴而原始。但关键还是人。肖疙瘩和李立的对立,队长和支书的不同,孩子、妻子...
评分棋王不出所料地精彩,但是更喜欢孩子王。孩子王可以选入小学6年级课本,孩子们会喜欢,倒是担心老师讲不好。看文风,觉得阿城应该是江南人,不料是北京爷们儿。都是北京爷们儿,王朔上下里外地北京,阿城呢?文风是北人南相:温和不动声色,言简,细致,有民国遗风,平淡却戳泪...
评分阿城的小说不多,知名的是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棋王是最有名的一部。读来《棋王》最简,简笔简单故事,用词造句也少刻意。很奇怪读阿城的文字,很容易被感动。故事没有什么波澜,最终也未有曲折离奇的感情纠葛,说的极端点,近似白描。但每每读到有些段落,...
评分只说一下《棋王》。毫无疑问,“棋”是《棋王》这部小说的主题。但除了棋之外,“吃”是小说中另一个同等重要并贯穿始终的主题。我想就从下棋和吃饭两个主题来对《棋王》作一点文本分析。 小说开头,叙述者“我”前去插队,在火车上遇到“棋呆子”王一生。我问他怎么没...
我的小天线接收不到作者的电波,总觉得差点什么,它只是指出那地底深处,却缺少挖出来展现给世界的震撼。相对最喜欢《树王》。倒是台版和大陆版的自序对比着看有点意思。
评分【藏书阁打卡】阿城的三篇知青小说,记录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批判的力度来说,三篇应该是逐渐加强的。《棋王》除了王一生的痴,还有有知青的手足情,喊出了“衣食是本,可囿于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树王》人定胜天,不懂得敬畏,终会被自然所报复,“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孩子王》“我在生产队已经干了七年。砍坝,烧荒,挖穴,挑苗,锄带,翻地,种谷,喂猪,脱坯,割草,都已会做。”却是心酸无奈,人生有几个七八年可以浪费?孩子们上了八年学字还认不全,批判学习材料印多了,课本印不出,新华字典成希罕物,教育假大空都是套路,只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却写不出自个心里想的。
评分野味不错吃- -
评分笔力十足
评分陈子善主编的出版系列文集之一。 对于初版书,我并没有特别的偏好,不过想到故事的题材,或许初版更能体现阿城写故事的本意,便就拿来读了。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三篇不同的故事,但发生的背景都在那动荡的十年里,按阿诚的说法,最先写成的是树王,而后棋王,最后是孩子王。棋王、树王是他人的故事,孩子王则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不知是否是阿城自己。 这三王放诸于现在或者是更早之前,或许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正常人中的出彩者,而在那十年中,却成了常人眼中的异类。 书很薄,故事不长,读完后的情绪却说不清,似是叹息,却有有着怅惘、不甘、愤怒、无奈、恐惧与茫然。不单是因为过往,更忧心历史若是重复,自己作为局中人抑或旁观者,又该如何自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