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翁乃强数以万计的反转片、彩色负片和黑白底片中精心挑选了445张作品,其中有70多张原底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照片的拍摄时间从1964年到1995年,横跨几个不同时代,聚焦于巨变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生产场景。摄影者选取了被很多摄影家忽略的细节与生活琐事,并逐渐在拍摄中摸索出一套特别的观看之道。透过这些鲜活的照片,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从历史深处浮现出来,我们得以用极其罕见的彩色视野近距离观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青年时代的翁乃强和他的摄影告诉我们:历史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表,而是充满色彩和情感的个体故事。对于摄影,他只有这样一个质朴的理想:做时代的记录者。
仅仅是加了颜色,感觉一下子就跟那些“历史”更近了一些。色彩就是这样的神奇!让你仿佛能感觉到一些黑白照片无法带来的感受。不是说两种照片哪个更好,但就“亲切”感来讲,确实是有颜色的占上风。怎么说呢,一直觉着姥姥、妈妈生活的年代有些久远,但一看这些照片,好像能“...
评分1 作者是个印尼归侨。是用画意派的方法,对于中国文革前后进行各行各业的记录。乏善可陈。 虽说彩色好像提示我们那时候的岁月也是多姿多彩的。但他的照片没有问题意识,深入不到那个年代的骨髓里,说你记录了历史,历史也记住了你,但那时候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不自觉的接...
评分1964—1995,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时代。我们的记忆亲历过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孩提时代的玩具、画书、生活用品,在今日看来堪称原始。而更往前的年代,只能从书中、电视中、老人的闲话中去揣摩。我们看到过许多关于那时候的文章,听到过许多关于那时候的故事,但最鲜活的,当...
评分我是最幸福的摄影编辑,有幸看了一位80高龄摄影师的几乎全部底片 2013年,我们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和腾讯的“大师”栏目合作,出版了一本《影像中的国》,其中就收录了翁老的访谈和少量作品,那是我第一次看到1960-1970年代的彩色反转片作品。书出版之后我作为编辑,拜访了翁老...
评分如今回望自己童年的生活,在时间的冲刷下,记忆就像蒙上了一层面纱。那时的人、物、景都好似氤氲着昏黄的光圈,似是而非,让人难忘但却无法清晰的重现出来。幸好还有照片,照片定格了那时的笑容,凝住了那时的风景,记忆在照片面前渐渐复苏,重又找回了曾经的感动。 我们都该感...
周末,暖洋洋的阳光底下,在躺椅上翻完了这本摄影集,感觉似恍惚活过了前世。那个匮乏、动荡的年月,人们竟是如此鲜活地活。如今再比照来看,生活却变得茫然、焦灼、不安。史之漫漫,人之渺渺,亦不知是喜是悲,是福是祸。
评分几十年前的中国在我的想象中是黑白的,这本集子里的彩色相片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那个中国。那时的北京天还很蓝,人们笑得很自然。全然没有今日的灰色,以及被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生活压榨到无法喘气的死人一般的面孔。
评分#2018051#
评分属于那个时代的彩色记忆,不可多得,贵在纪实,深入生活非摆拍。翁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贵在坚持,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及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多东西依靠口述已经有些失真了,通过直观的摄影作品,会更显真实与震撼。
评分好的人文摄影一定要能记录这个时代,这本书60年代是什么主题?是“劳动”,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劳动,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70年代是什么主题?是“生活”,女人们服装不再是单色的,而是有了条纹有了波点,男人们也不再是清一色或深或浅的中山装,80年代是什么主题?是“发展”,是活禽买卖不需再等到过年,是改革的春风吹过古老的中国大地,我喜欢这些年代里的中国,不知道书里的孩子们现在都长成了什么样子,不知道现在的我们能被记录下来的是什么呢?楼越来越高,车越来越多,人们的笑容却不再那么的生动,日益发展的中国在我们心里留下了什么?我不知道,当我老的时候如果看到记录我们这段时间的影像,心里是否有共鸣和安慰呢(打三星是因为字太小,近视眼看的累死了,书里有黄永玉和杨丽萍的几十年前的照片,算是惊喜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