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允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与元和(昆曲名伶顾传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充和(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被海内外并称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结婚后随周有光留学日本、游历美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八十六岁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风行海内外。
九如巷张家二姐的人生自述
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
……………………………………………………
她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夫人;
她曾是30年代上海杂志的封面女郎,后来却成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社长;
她曾在南京《中央日报》上提 倡“女人不是花”,中年却不得不成为一名“家庭妇女”……
………………………………………………………………
有人说,她是“最后的闺秀”,又是“五四”后的新女性;
她服膺“五四”,致力启蒙,继承传统,追求现代……
……………………………………………………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
她与周有光有着“流水式的恋爱”和“举杯齐眉的婚姻”;
她的“半个字的电报”成就了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清佳话;
她86岁还不服老,学会用电脑;
她办的一份家庭小刊物,却引得大出版家范用先生也“吃醋”……
…………………………………………………………
本书是“最后的闺秀”张允和在88岁时完成的处女作,
也是她唯一一本完整的个人自传体随笔。
全书选录68幅珍贵照片。
名家名作,少有的精致装帧,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
评分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林易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271730/ “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阅读张允和文集, 让时光在优雅和美丽中回旋。” “张家四姐妹"的名声很大,美女加才女,提起的人都是赞不...
评分用了小半个下午带小半个上午的时间,算是一口气读完了《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没有读完许多书之后的疲劳或者惘然若失,只感觉到宁静的喜悦,那种喜悦是一种生命的大欢喜,并非排山倒海而来,却充塞着整颗心。 张允和先生的文字流畅素朴,纯真浪漫,用“清水...
评分名家名作,少有的精致装帧,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
评分平实的语言里包裹着厚实的情感,似乎每一颗字里都潜藏着深深的怀念与感激。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怀念兄弟姐妹间的趣事,怀念水到渠成的爱情小事,也感激身边的人无尽的包容和爱。 而对于身边至亲一一离去,人生在不得已中跌落谷底,那种莫大的悲痛也是在最平静的语言中渗透出...
好看的散文
评分#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生活回忆随笔。清致,活泼的文字。读罢于芝加哥飞往西雅图的旅程。
评分因为和浙大出版社合作有声书就读了读电子版,很平实的回忆录,有温馨有遗憾,还是希望能够拿到纸质书看看照片。
评分张家二姐看起来很文弱,没想到小时候很调皮呢。喜欢她那样的姑娘,虽然还是更喜欢四妹的沉静。
评分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