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自己推广茶文化多年经验,将“茶器”的品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实用性与美感”,“个性与自我追求”与“精神性与修为”;并从第一阶段的“实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学视角切入;第二阶段的“个性”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探讨陶艺家与消费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相互的共鸣与互补;第三阶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分析陶艺家自身的修为,与创作之间的连结。
作者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对茶器精辟的观察,不管是入门或是高阶程度喜爱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渐进体验微妙的茶器品赏,并藉此探索人生的奥妙。
李启彰,中国茶文化,茶具连锁店,“岩陶”总经理。
上海复旦大学EMBA,美国圣母大学MBA,淡江大学物理系毕业。
理科背景出身,因缘际会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国大陆推广茶文化以来,已举办超过百余场的茶会与讲座。近来更以“无毒饮茶”为职志,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以实际行动宣传及追求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2014年出版著作《茶日子》,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引发了两岸三地一股“安全饮茶”的讨论风潮。这次则深度剖析了茶器创作与“心”的关系,期待能在茶界再次引起热烈的回响。
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至唐代时,陆羽在《茶经》中才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并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到如今,围绕“茶”这一个关键词而形成的茶文化,已经细分为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
评分饮茶,可以在自家小院悠然踱步不拘一格,可以在街边茶楼呼朋唤友相谈甚欢。茶文化由古至今源远流长,日常饮茶亦或仪式感强烈的茶道,推崇的不仅仅是茶的口感,更在意一气呵成的饮茶过程。而茶器便是传递茶水由口及心的重要载体,手握茶器的舒适度,茶器与茶水浑然天成的配合,...
评分自从大学的时候表哥从云南给我带来了普洱,我对普洱就开始爱不释手。家里也已经屯了十几个茶饼。基本每天茶不离口。但是,当我看完李启彰著的《茶器之美》后,我才惊觉此前冲泡普洱茶的用具以及喝法都是不对的,若是上等普洱,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为什么?因为茶器对茶汤的表现...
评分闲人喝茶,把喝茶和闲人搅在一起,我承认这带有偏见。在海南随处可见的老爸茶,在茶馆,在江边,在街头,能坐上一天,喝茶。若不是闲人,谁有这功夫喝茶。喝茶并不需要花太多钱,喝一天的茶实在是过分,配着合成的的塑料壶和玻璃杯,打奖聊天,打牌聊天,也有可能不认识和你一...
评分《茶器之美》书评:茶文化之茶器探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所谓的茶文化是指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中国茶从茶马古道之路...
多有学习,关于茶器价值 审美形态等都讲得非常清楚。
评分邂逅器物之美,体味匠人之心,爱茶恋器之人不可多得的一本精美图书。“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兰沉静安稳,秋菊孤傲高洁,也许就是生活最理想的状态吧。与书为伴,与茶共舞。生活可以这样简单的,极简的人生,不需要有太多的点缀。
评分牵强附会
评分李启彰的作品,茶日子是一个系列,同样的笔调,有科学和理性,有禅茶道,也有博爱文化品调,很是喜欢他的作品
评分写的好不好,我不评价,单纯的不喜欢作者喜欢的陶瓷茶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