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十五讲(第二版)

科学史十五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江晓原
出品人:
页数:366
译者:
出版时间:2016-9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74934
丛书系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技
  • 科普
  • 科学
  • 江晓原
  • 历史
  • J江晓原
  • 通识
  • 科学史
  • 教育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知识
  • 科普
  • 学术
  • 经典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的最好的桥梁。本书由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著,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兼顾内史与外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行文简洁流畅,合乎"科学"的简明,也不乏流露文采之处,是一本较好的普及类通识读物。新版除修正原书个别纪年、数字错误外,增加了三篇附录,讨论关于科学的三大误导、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以及对于科学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在正文的科学史梳理外,更贴近社会现实发言,更具启发性。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等9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学术成果及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播发全球通稿。

目录信息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导 论 科学史的意义
一 "无用"的科学史
二 科学史学科的确立与萨顿的贡献
三 科学史的诸种功能
四 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以美国的情形为例
五 关于"真实的历史"
六 科学与正确之关系
七 科学史的三种研究方法
八 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和外史
九 科学史在中国的情形
第一讲 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
第二讲 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四讲 阿拉伯的科学
第五讲 科学在欧洲的复兴
第六讲 近代科学革命之天文学革命
第七讲 近代科学革命之新物理学革命
第八讲 微积分的创立与发展
第九讲 近代化学的建立
第十讲 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第十一讲 数学的新时代
第十二讲 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的建立
第十三讲 从进化论到遗传学
第十四讲 从以太理论到相对论
第十五讲 从量子论到量子力学
附录一 关于科学的三大误导
附录二 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
附录三 江晓原访谈: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
综合索引 初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双11,在当当网上买了《科学史十五讲》。粗略翻看了前言和附录,很对我的阅读风格。因为在学校给学生讲授“人文与科技”、“创新与科技”,所以不免要涉猎西方科学史。刚开始制作ppt的时候,看的都是外国人写的科学史,例如丹皮尔的《科学史》。现在手上有一本中国专家写的科学...  

评分

普及了解一下不错,比较有趣味,个人觉得。 读历史总能然人心胸开阔,其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共同点,优点缺点都有,有些小故事也可以调节胃口。睡前翻翻挺好。

评分

评分

在科学史的领域中,或者更严格些讲,在中国的科学史教育的领域中,一些像丹皮尔所著的《科学史》那样近百年前写出的教材,到今天为止,仍然相当顽强地占有着相当的使用率。这已经是与教材更新的一般规律有所背离的特殊现象了。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新近出版的《科学史十...  

用户评价

评分

极见功力。

评分

极见功力。

评分

世界科学史的了解,关于近代的数学和各种方程看了让人犯难。古今接力赛,科学技术一脉相承。人不必完美,处于历史的潮流里,承前启后,时间到了,呼唤着一个人出现,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就像是文明的起伏跌宕,站在巨人的肩上,看的更远。未竟的事业,还存的瑕疵,在求解未知的路上有新发现。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几十年。师承传递,文明的火种,好奇求知,对未知的追寻,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评分

到后面基本上就看不到中国人的名字了????

评分

以粗线条勾画了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大致进程,穿插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以及阿拉伯人的科学。以其篇幅想写这么宏大的主体,自然难以全面。这书犯了科普书籍的一个通病:需要看的看不懂,看得懂的不用看。具有高中理科水平的人不需要看这书的正文部分了,不过导论和附录值得一看,尤其是科学不等于正确这一观点,对大部分人都有解毒作用。 相比具体知识,我更关心科学家在研究时展现的科学精神,不计利害地追求真理,尤其是对权威的怀疑反叛。中国人直到现在依然普遍缺乏这种精神,所以我对中国人能否真正接纳科学,持怀疑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