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态享受着信徒的阿谀与供奉。
及至清朝编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为王阳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阳明弟子们谦卑写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头顶光环的圣徒,有神鬼莫测之能,每每还有灵异的奇遇。
于是我们每个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己对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认知误区之有无或多寡。是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熊逸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
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我至今也没有机会与他相见。熊逸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人的文化祖国。他把这个笔名看做自己宝贵的生命财产。
1943年,徐复观时任陆军少将,这一年他受到蒋介石的器重并成为高级幕僚。徐复观读到了熊十力独创的新儒家哲学体系“新唯识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发了从师之意。正好此时,熊十力也在重庆梁漱泯先生主持的勉仁书院教书。徐复观便试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仰慕之情。不几天...
评分读完王阳明的生平和其学说,我最直观和深刻的一个感受是,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他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最有儒家精神的大儒。 其次,了解王阳明破除了我对儒家错误的刻板印象。儒家学子并非只是“道貌岸然”、谦谦君子、恪守礼仪道德、只重形式的假儒腐儒。真正的儒家精神,...
评分第三部分:阳明心学与现代成功学的误会 梁启超曾说无论政治运动还是学术运动,都有明确有力的口号,这些口号都符合以下特征: (一)语句要简单。令人便于记忆,便于持守,便于宣传。 (二)意义要明确。“明”谓显浅,令人一望而了解;“确”谓严正,不含糊模棱以生误会。 (...
评分我还挺喜欢看熊逸的书的,随处掉书袋,古今中外的,既可满足阅读快感,也可之后扩展阅读一下增加谈资。 有两位书评作者说熊逸的书不适合年轻人看,也不知道那些朋友贵庚,居然言下之意觉得自己不是年轻人了,这丢了年轻人的心态开始老气横秋起来的语气就很讨人厌。在阅读过程中...
评分本来想系统地,辩证地,客观地了解下王阳明,结果看到一个自大狂,片面地,主观地呈现出一个王阳明,看完上册,不想看下册了。
评分作者根本不懂心学,奢谈什么王阳明,自己不懂误导读者,为害不浅,误人误己。
评分读熊逸,可以一窥究竟。
评分首先最起码的逻辑错误就是中哲和西哲思考的方式和路径不同。一个毫无中国哲学基础的人一个连陆九渊朱熹二程都不熟的人,来论证他连看都没看过的二手王阳明,是张杰小嫩仔给他的勇气吗?反正不是梁静茹。其次作者抓小放大(估计也是没读过闹的),以偏概全,简直不像一个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人这种作品居然还有脸发表,说他斯文扫地简直侮辱了地!
评分关于王阳明的生平,描写可以说是相当详尽了,但是看这个书名我以为是全面解读心学,这样说来有文不对题之嫌;作者一直秉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哪里好哪里不好,哪里有道理哪里是强词夺理,颇有些自己的想法,这种态度我认为是好的,我们读书,万不能读出偶像崇拜的情结,读书是为了学习,如果反而变得狭隘那不如别读;当然话说回来,这种怀疑的态度我认为是对的,但是总体的解读水平有点存疑,生平介绍也太过于详细,莫不如按部就班的把心学的思想总结分类整理出来,那样更有价值,也更符合书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