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艾略特诗选》荟萃了艾略特生平创作的诗歌,共计二十首。这些诗歌主题集中,影响深远,在二十世纪的诗歌领域首次提出信仰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的集体困境等问题。一方面充满失望情绪,另一方面也深怀讽刺性和建设性,比较集中地展示了艾略特的诗歌风格。
T.S.艾略特(1888-1965),英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其诗歌《荒原》的发表是世界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艾略特的诗作,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重现了人性的荒芜和对人类困境的永恒追问,曲折而有节制地表现了人文精神的复苏。
【内容摘要】: 《荒原》中那些难解的意象是形象丰富的,它除了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且极具艺术价值,仔细分析诗歌的结构,及其中的意象,意境就像是一幅西方印象画里抽象表现的与画又其实无关联的表达。表达出作者对世界的失望和怨恨,凝炼地概括了西方社会世界...
评分 评分读得太过粗略,只因感受过于洪水猛兽所以无法伪装冷静。在等待诊断书和不断反复的病症之中与隔壁床衰弱的生命共度无月之夜的感受,就像被放逐到了无法呼吸的洪荒。不知深浅不知后续,没有理想的力量和坚持的勇气。这样的心情该如何是好,乐观不能淡定不能,因为不确定而生的恐...
评分在以”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尤其是人的精神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为主题的所有作品中,艾略特的《荒原》不一定是最深刻、最伟大,却一定是最别致、最寓意无穷。《荒原》的成就不只是表现在“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那种...
评分同样是句句用典,可比希尼难读多了,荷马、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的幽灵漫漶于诗行之间,波德莱尔、马拉美、弥尔顿、韦伯斯特、魏尔伦等诗人的诗句与之遥相呼应彼此印证,古希腊哲学、希伯莱的圣经文化、印度的神话与佛学、东西方的神秘主义等等三教九流熔铸其间,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曲折长河由此被开渠勾连汇聚成海,“荒凉而空虚的是那大海”,在极富哲理、晦涩艰深的叙事、抒情与思辨中,关于生与死、人与宇宙自然、时间的有限与无限、永恒与当下的命题辩证地开出了玫瑰;译者偏重句法与词藻而牺牲了韵,我不懂翻译理论,不知是好还是不好,前半本诵读、后半本默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可能是其诗学审美已经超出了我的诗歌阅读谱系(我更偏爱诗带来的美的体验感受而非哲学的思辨),确实于读诗的浅层愉悦和美感上有所不足,有能力最好还是读原著。
评分标五星的人知识量也太大——来自一个看注释都要查百科的人
评分这应该是我读过的最艰难的一本书 超过浮士德 浮士德的难是甚至你无法知道自己遗漏的内核 而荒原的难是其实可以领会 但是却缺少阅读经验 诗人过分的博学。是Eliot扩展了我对诗的认识 诗可以优雅如此 可正是他深处其中又令他反感的阶级 塑造了他诗的“阶级美” 从这点说 阶级与古典文学对人的影响也有类似。我无法吃透 还需以后再看。
评分真正的旁征博引,抽象思维集大成,没想到艾略特如此难读。
评分重读。喜欢不起来。写得很干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