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作品裏,我將從另一個角度講述在中國兩年的所見所聞。當時我還是一個沒有什麼閱曆的青澀的西方青年人,處於對所有事情都似懂非懂的一個奇怪的中間狀態。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鬥爭,1949年革命成功瞭,一切都已經步入正軌,為什麼人民還會挨餓?今後怎麼辦?沒有人知道。作為一個局外人,以我自己的經驗講述瞭我怎麼樣從把中國視為洪水猛獸、在很多方麵都厭惡她到比較好地理解她———最後不顧一切地愛上她。這是由於我接觸瞭中國文化,特彆是文字、音樂和結交瞭很多不同個性的人。”
林西莉,瑞典名字是塞西麗婭·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傢和攝影傢。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學留學,此後曾數十次到中國訪問。1971年起瑞典任漢語教師,1978年後為瑞典電視颱做有關中國語言的節目。現專心研究中國文化。齣版有關中國的著作多部。
把自己交付给能看到的现实 顾文豪 1972年,因为周恩来的邀请,封闭的中国给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开了一扇小门,让他朝里头张看了207分钟。这207分钟的中国,笼罩在蓝、灰、黑三色之中,一片沉寂。但沉寂并不是这次张望的主题,相反它构成了那些一闪而过的人性灵光的巨大暗影:...
評分半个月前在上海古籍书店一楼翻到了这本书,装帧很精美,吸引到我的首先是书名的副标题——中国记忆1961-1962,熟悉新中国史的朋友应该很清楚,1961年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那时候中国的情况很坏,但远未到最坏;其次吸引到我的是本书作者——林西莉,对我来说是个...
評分﹣在逛書店時碰上,之前沒怎麼聽說到這本書的宣傳。昨晚與大學同學聚會,倒有位同學說在national geographic 還是類似的電視裡聽說過這位漢學家拍下60年代初中國照片的故事。 ﹣林西莉在61﹣62年在北大交流,本書的照片都是她當年拍下的,書中文字則應該是根據她當時的家書、...
評分半个月前在上海古籍书店一楼翻到了这本书,装帧很精美,吸引到我的首先是书名的副标题——中国记忆1961-1962,熟悉新中国史的朋友应该很清楚,1961年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那时候中国的情况很坏,但远未到最坏;其次吸引到我的是本书作者——林西莉,对我来说是个...
評分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关于中国的第三本著作(另两本是《汉字王国》和《古琴》),记述了她当年作为北京大学留学生、作为一个局外人在中国两年的所见所闻,配以250多幅她拍摄的照片。对于林西莉来说,那个年代的中国是另一个世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 《汉字王国》...
照片拍得很隨意,作者自己也說當時隻是希望記錄下來。時代留下來的大多是廟堂偉人的故事,市井小民如何生活語焉不詳。看到一個有生活氣息的過去,是這本書的意義。
评分很棒的一本書。透過作者(一個對中國充滿好奇的瑞典人)的相機與文字,展現瞭1961年至1962年的北大、北京、上海、蘇州、杭州、武漢、廣州、西安等地方,還有短暫的日本一瞥。作者鏡頭記錄的是生活化的、日常的中國社會,與我們從文學史、曆史研究中想象的那個時代又有所不同。從剛到北大對沉悶空氣的不適應,到後來能夠輕鬆自在地感受中國社會,深入學習古琴、古文字,作者對中國文化真的具有很高的欣賞力和感受力。另外,本書的編輯也頗用心,書中穿插瞭當時的宣傳畫,與紀實照片和迴憶做對比,很有意思。
评分照片珍貴,難得的記憶。
评分前半部留學生活的記錄很好。
评分2019年閑書001:貧窮破敗、東西對立、階級鬥爭、監視管理、人性壓製、領袖崇拜、思想灌輸、虛構曆史、是非不分、威權主義、教條封閉、文化衝突、民族脊梁……一個外國人平淡的速描,亦反觀齣五十餘年發展的巨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