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札记》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纯音之女徐方所作的回忆录。1969年,徐方随母亲及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的一众学者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干校札记》另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张纯音、张耀翔、陈翰笙和孙家琇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回忆文章,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徐方,女,1954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母亲张纯音下放河南息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1977年考取兰州大学外语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北京。先后从事英语教学和特殊教育研究工作。1994年移居日本。1996年至2010年任日本一桥大学讲师。近年撰写多篇回忆文章,先后发表在《博览群书》《老照片》《温故》等刊物上。
关于文革的回忆录,从儿童的角度看文革时期的知识分子,比杨绛的那本更加客观冷静,比如讲到告密文化,就很难得。关于顾准的回忆,真的让人油然生出一种敬意——顾准一个人像一只队伍一样,一生承受了那么多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但是最终还是选择慈悲和宽恕,这种在任何环境都...
评分我是在读《非如此不可:顾准传》一书中知道五七干校时期对顾准照顾有加的又一对母女,女儿咪咪多年以后还写了这本《干校札记》纪念当年的人和事。 那段岁月,很多事情都被颠倒是非了,书中记录了诸如批斗告密、屈打致死、劳改迫害、饿死人事件等等产绝人寰、不堪回首的往事,那...
评分关于文革的回忆录,从儿童的角度看文革时期的知识分子,比杨绛的那本更加客观冷静,比如讲到告密文化,就很难得。关于顾准的回忆,真的让人油然生出一种敬意——顾准一个人像一只队伍一样,一生承受了那么多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但是最终还是选择慈悲和宽恕,这种在任何环境都...
评分我是在读《非如此不可:顾准传》一书中知道五七干校时期对顾准照顾有加的又一对母女,女儿咪咪多年以后还写了这本《干校札记》纪念当年的人和事。 那段岁月,很多事情都被颠倒是非了,书中记录了诸如批斗告密、屈打致死、劳改迫害、饿死人事件等等产绝人寰、不堪回首的往事,那...
评分我是在读《非如此不可:顾准传》一书中知道五七干校时期对顾准照顾有加的又一对母女,女儿咪咪多年以后还写了这本《干校札记》纪念当年的人和事。 那段岁月,很多事情都被颠倒是非了,书中记录了诸如批斗告密、屈打致死、劳改迫害、饿死人事件等等产绝人寰、不堪回首的往事,那...
16年9月听读完成。 全书篇目编排较乱,不过可能因为本来也就是短篇文章的结集吧。 文笔方面一般,或者说并没有什么文笔可言,只是学生作文式的平铺直叙而已。唯可贵在一手素材,视角切近。 不过即使这样,也还是比季羡林写得好一点儿。季羡林的牛棚止于叙述,没有思考,没有追问,最后就只变成“每个欺负过我的人后来都没有好下场”……不知道是视角真的短浅如此,还是明哲保身至此。 本书则至少有发出追问和尝试思考。虽然仍不够,远不够。少年视角、年龄有限,也并不是几十年后回顾时仍然逃避追问和思考的理由。这一点上要佩服几个正经史学家,可以用十分学术的方式写出十分辛辣的问题。
评分顾准真汉子
评分读干校六记的时候就奇怪为啥要把一大帮知识分子流放到息县这个小县城。要说是为了艰苦奋斗,也不像,河南怎么说也是产粮区。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是因为当地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太多人,有的是没人种的空地。
评分一些作者与她父辈的那些知识分子交往的故事。其中对于顾准谈到的最多,感觉应该去看一下买了以后一直没看的《顾准文集》了。
评分此书可与杨绛《干校六记》对比阅读,六记读风格,札记读一手资料,其中记顾准的最多,想起刘瑜的评价:一个人是一支队伍。怀才不遇,逆水行舟。对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