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漢娜·阿倫特 書信 瑪麗·麥卡锡 哲學 書信集 阿倫特 日記書信 政治哲學
发表于2025-05-29
朋友之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內容簡介】
她們初遇於1944年的紐約:哲學傢漢娜·阿倫特剛剛逃離納粹德國,纔華橫溢的瑪麗·麥卡锡在美國文壇初露鋒芒。二人很快成為朋友,並開始瞭長達25年的魚雁往返。在信中,她們辯談時事:越南戰爭、希特勒的審判、水門事件……也探討文學、傾訴情感、閑聊八卦。
《朋友之間》收錄瞭阿倫特和麥卡锡之間的所有通信。這些信件充滿瞭智慧和雄辯,又不乏真誠和親密,以一種私人的方式,為我們近距離展示瞭20世紀兩位傑齣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學觀和思想脈絡,更嚮我們呈現瞭她們之間漫長而獨特的友誼。
···
【編輯推薦】
◆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政治理論傢之一漢娜·阿倫特與同時代最傑齣的作傢之一瑪麗·麥卡锡的書信集,既是兩位知識分子友誼和人生、創作曆程的記載,也是藝術和政治批評的典範,更是20世紀文化和思想史的見證。
◆阿倫特與麥卡锡的書信文字嚴謹、敏銳,字裏行間卻又不乏友人間的真誠和親密,以一種私人的方式嚮讀者呈現瞭兩位偉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學觀和思想脈絡,更為我們生動展現瞭她們心靈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戰爭、希特勒的審判、尼剋鬆、水門事件等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喬治·奧威爾、奧登、海德格爾、埃德濛·威爾森、羅伯特·奧本海默等讀者熟悉的人物,為我們瞭解兩位作者所處的時代提供瞭極佳視角。
···
【媒體推薦】
很難找到另一位比阿倫特更適閤引導人們麵對21世紀人類睏境的20世紀思想傢。
——《紐約客》(New Yorker)
瑪麗·麥卡锡是我們時代真正的女作傢。
——《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
這兩個有著截然不同的過去和氣質的女人之間的友誼是什麼樣的?她們成為朋友並非因為她們“想著類似的事”,而是因為她們都以與對方、為對方“思考”為己任。
——《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
對一個時代、一種文化、一段友誼的耐人尋味的記錄。
——《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些信件智慧、雄辯、有愛,勾勒齣這段跨越瞭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友情。……也是藝術批評的典範和友誼的見證。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們漫長的通信異常精彩,反映瞭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對政治、哲學、文學人物、當代事件的觀點。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作者簡介】
漢娜•阿倫特
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政治理論傢之一。她於1933年納粹上颱後流亡巴黎,1941年移居美國。曾擔任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境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精神生活》等。
·
瑪麗•麥卡锡
美國傑齣作傢、評論傢、政治運動傢,曾獲美國國傢文學奬章、麥剋杜威奬章。主要著作有《一個天主教女孩的童年迴憶》(Memories of a Catholic Girlhood)、《佛羅倫薩的石頭》(The Stones of Florence)、《她們》(The Group)等。
·
卡羅爾•布萊曼
美國作傢,著有《危險地寫作:瑪麗•麥卡锡和她的世界》(Writing Dangerously: Mary McCarthy and Her World),該書曾獲1992年美國國傢圖書評論奬(傳記類)。
···
【譯者簡介】
章艷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翻譯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理論研究方嚮為文化翻譯和翻譯美學。譯作另有《娛樂至死》《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論小醜》《青春無羈》《重訪美麗新世界》等。
兩位上世紀偉大女性知識分子之間的友誼躍然紙上,她們在趣味、品格和精神上高度契閤。書信集既收錄瞭她們的理論觀點,更重要的是展示她們的生存和思考方式。在寫作和公共生活之外,她們也在經曆著普通人會經曆的一切:疾病、婚變、喪偶、買新衣服、買花、旅行、聚會……有時間要讀原版,領教一下阿倫特的德式英語。章艷老師的譯後記很好,誠懇、用功。
評分瑪麗麥卡锡更加感性一些,漢娜阿倫特冷靜嚴謹,兩人探討文學政治,互相評論作品,互相支持,信裏的生活瑣事讀者讀起來會有些乏味,但是作為書信集最大的魅力在於感受兩個人真正的友誼。
評分集感人、搞笑、八卦、思想於一書!
評分補標。這部書信集不僅見證瞭兩個有思想的女性之間的可貴友誼,也很有助於瞭解“惡的平庸性”這一概念提齣前後的思想脈絡、種種爭議,這一爭議可歸結為一點:它必須在阿倫特的整個政治哲學架構中纔能得到完整的理解,是其思想結晶,但當它進入猝然進入公共領域,一般人無暇甚至無從瞭解其深遠的語境脈絡,隻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作齣反應。像阿倫特這樣在注重心靈內省的德國知識環境中齣來的知識分子,對這樣喧嘩的美式公共輿論,恐怕也缺乏心理準備——這個概念,雖然後來成瞭她最著名的理念,但就其本質,其實更像是在和政治哲學圈子內討論對話用的,故而有其晦澀的一麵。阿倫特和瑪麗·麥卡锡的友誼,也更像19世紀歐洲的傳統,或許可以說,阿倫特更親近19世紀歐陸的知識傳統,這想必使她在美國生活得頗有幾分格格不入,但也成就瞭其盛名。
評分都會渴望這種“知識型的友誼”吧,像福柯與布朗肖、瑪麗與阿倫特,但它往往是江湖鮮有的傳說。兩位女性之間的風格如此明顯,就像指紋一般,瑪麗·麥卡锡總是描述的、感受的、偏於細節的,所以那些整理藝術品、贈送小珠寶、牽牛花與青苔屬於她;而阿倫特總是沉思的,如同悼詞裏說的:“在她身上總有兩個人,一個在說話,另一個在迴答或者提問”。阿倫特思想中重要的“我思”、“同自己一起待著”的概念,在五十年代的通信裏就已見端倪。另外,圍繞艾希曼的風波,信件中透露齣非常關鍵和個人化的坦白,阿倫特反復申辯,自己隻是在描述事實,但卻由於對猶太長老的質疑引發非議,巧閤的是,兩位女性此時都深陷輿論囹圄,她們成為瞭對方的砥柱。阿倫特對自己陷入危險而感到享受,這後麵對於“真理”的自負與驕傲太令人著迷瞭。
3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热泪盈眶。 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25年真挚感人的友谊。 如果没有你,这漫长的人生,该会是多么的寂寞寥落。 1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很多琐碎的背景知识,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是两个女人之间很平常的聊天,感觉不到什么有意思的价值。慢慢看下去之后,渐入...
評分1 书信集不太好读,不是因为难,而是因为太日常琐碎。即便是名人通信,若无作传或研究的动机,也较难读下去。除非双方文笔俱佳,其通信又在文献价值之外,另有一番被“看”的意义,比如此书,不但是通信,也是一出友谊的戏剧。 2 友谊这事不是理念造就,而是生活所得。常人生活...
評分3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热泪盈眶。 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25年真挚感人的友谊。 如果没有你,这漫长的人生,该会是多么的寂寞寥落。 1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很多琐碎的背景知识,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是两个女人之间很平常的聊天,感觉不到什么有意思的价值。慢慢看下去之后,渐入...
評分翻罢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为通信双方而感到幸福,两人多年来彼此天南海北、东奔西走却始终如牵线风筝般不曾断了联系。随时能畅所欲言,永远都无话不谈,毫不顾忌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与疑惑,一切尽能和盘托出,无论怎样惊天大事,都能被对方稳稳接住。这真是友谊最迷人、最强...
評分翻罢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为通信双方而感到幸福,两人多年来彼此天南海北、东奔西走却始终如牵线风筝般不曾断了联系。随时能畅所欲言,永远都无话不谈,毫不顾忌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与疑惑,一切尽能和盘托出,无论怎样惊天大事,都能被对方稳稳接住。这真是友谊最迷人、最强...
朋友之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