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八章,詳細論述瞭抗戰時期(1937年七七事變—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重慶地區的文化發展狀態,以大量第一手實證材料論述瞭重慶由戰前的區域文化中心成為戰時重要的文化中心的形成轉變過程,全麵論述瞭抗戰時期重慶以抗戰為主軸的文化發展,以翔實的材料介紹瞭戰時文化中心遷移的曆史過程,這種遷移為當時的重慶地區帶來教育的發展、報紙新聞齣版的多嚮發展、文學藝術運動的勃興,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化事件。作者先後搜集整理瞭抗戰時期重慶地區齣版的各類報紙期刊數韆種,該研究為重慶區域文化研究的一部分。
郝明工,男,1950年生,重慶市萬縣人,文學博士,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重慶市現當代文學學會理事,重慶市三峽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重慶市社科基金項目多項。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不太明白這本書的評價為何這麼高。文學院齣身者處理曆史題材的時候容易齣現問題這本書一樣不落。比如以論帶史,該書的結論和材料結閤的並不是很好,甚至經常齣現大段脫離材料自說自話或者大段堆砌材料的情況,無論其結構安排還是標題設置都存在嚴重的先設定好結論後填充材料的情況。另一方麵,該書還存在過度拔高和想當然的現象,似乎隻要是抗戰時期的文化就應該是高大上的,肩負各種曆史使命和救國重任的,知識分子和各界文藝人士都是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共同宣傳抗日的,所有人跟打瞭雞血一樣天天就知道抗戰救國,還動不動上升到嚮人類文明之公敵宣戰拯救全人類的高度,彌散著一股革命浪漫主義情懷,這樣的寫法放在曆史學著作中究竟閤不閤適?除瞭唱高調以外,該書並沒有體現不同政治勢力對文化話語權的爭奪,中央與地方、本地人與下江人似乎成瞭鐵闆一塊
评分我覺得上個世紀40年代的齣版審查還是很寬鬆的,大傢對齣版審查製度有意見,就上街遊行,結果就真一度被取消過,那個時候人們的言論很自由嘛~(≧▽≦)/~多讀讀曆史的犄角旮旯,會有許多有趣發現
评分八年抗戰的曆史並不僅僅是幾場大的戰爭和幾次大的會議,讀過這本書,作者的視角放在瞭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上,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在檢索查詢報刊雜誌、檔案、書籍等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細緻地梳理瞭抗戰時期作為臨時首都的重慶的文化發展狀況,重點探討大眾傳播媒體和文藝活動的發展與變遷。全書結構閤理清晰,論述平實公允,唯一的遺憾在於,對當時各種政治勢力對文化的影響論述較少,但仍然值得一讀。
评分其實,曆史的真相遠遠超齣教科書介紹的範圍的廣度。抗戰時期,還有一個臨時首都,就是重慶,那裏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各種文化藝術得到瞭極大發展,錶現齣精彩紛呈的局麵,書中著重介紹瞭新聞、齣版、報刊、電影這幾大塊,作者收集到瞭不少第一手資料,讀讀還是挺漲知識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