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時代浪濤裡,洶湧江潮不曾為誰息
明知癡心有代價 也要把心交出去
兩個男人 黑白兩道
東方與西方 龍頭成鳳尾 情義交織的一段往事
今年最元氣淋漓的華文小說
曲折媲美《上海灘》生猛直追《無間道》
上個世紀30年代末,港島告士打道飯店外拉車的車仔、駱克道上等待負心漢的女仔、中環包娼包賭的堂口爛仔……這些人來自戰亂的中國各地,離鄉背井逃至香江,只能看著眼前路。這裡是他們逃出宿命的所在,也是他們認命的地方。
1936年,二戰的烽火增添亂世精采,夾在港英政府、中國內亂與日本侵華的紛亂時代夾縫中,港島人心惶然,幫英國的是鬼佬走狗、屈服於日本威脅的是漢奸,幫中國兩黨的也不見得有好下場。香港人就在不能自主的感情中沉默地迎接未來。
五十一歲開筆寫小說的馬家輝,成長於七零年代,從小在灣仔生活,自嘲是在瘋子、妓女、黑社會俱全的地區長大。年輕時上課前,馬家輝坐在大牌檔吃早飯,身後就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人士,這樣的成長還境,不但讓他熟悉江湖情懷,更常常想著自己應該替灣仔人說出那一代的故事。
《龍頭鳳尾》作者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父祖輩的江湖傳說,故事從廣州茂名的哨牙炳在1936年時來到香港說起,生猛描寫出戰亂頻仍的時代到香港覓活路的人們,承襲了香港活力十足的敘事傳統。生猛又深情,一部絕無僅有華人不容錯過的香港長篇小說!
馬家輝
1963年生,香港灣仔人也。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職廣告公司、出版社、雜誌社、報社、大學,曾以為自己愛拍電影,曾以為自己愛做研究,曾以為自己喜愛旅行,但現在才知道,最愛的是什麼都不做,只愛偶爾坐在書房內,面對電腦,按鍵寫作。
父親是資深報人馬松柏,他為了李敖,離港赴台。專欄寫作三十餘年,嬉笑怒罵中浪漫多情,年過五十終於決心完成內心最看重的創作形式:小說。
已出版作品有:《死在這裡也不錯》、《愛江湖》、《回不去了》、《中年廢物:唯有躲在戲院裡》、《愛上幾個人渣》,以及與楊照、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三部曲。
其他文章可見於微博「馬家輝在香港」:weibo.com/majiahui
「我在灣仔長大,至今仍喜自稱「灣仔人」,把灣仔視為故鄉。這裡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回味,親身經歷的,耳朵聽來的,眼睛讀到的,或悲涼或哀傷,或歡欣或荒唐,或關乎背叛,或訴說忠誠,皆離不開球場四周的街道與馬路。電車軌從上環蜿蜒而至灣仔,再經銅鑼灣而延伸至筲箕灣,可是我的記憶電車就只在灣仔迴旋打轉……」馬家輝
(11月26日发表于《晶报》,有删改,题目为《所谓传奇》。) 人事变幻多端,故事自然也有千万般形态。可说到底,人总是善忘的。往事如烟,说得也许正是那些一吹即去,即散失无踪影的琐忆闲情。可世事又常常一体两面,有的寡淡而易于忘却,便有的难以忘怀,甚至悄然藏于心间,...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賓周」是港粵俗語,指的是男性生殖器。這樣的詞彙粗鄙不文,卻是馬家輝小說《龍頭鳳尾》的當頭棒喝。這部小說敘述二次大戰香港淪陷始末,然而馬家輝進入歷史現場的方法著實令人吃驚。敘事者馬家輝開始就寫外祖父大啖牛賓周,以及江湖老大金盆洗撚,紅粉相好爭相握住他的那話...
拖那麼久才讀完,如果作者最後不給女兒打書,我想給結局打五星。陸南才如果看到那份審訊紀錄他會後悔吧。中後部分日治和英治對比時所述的被殖民者的情緒分層處理可以說不錯了因為非常難表述。讀完以前我估計到了我的長篇回應會長什麼樣子。但猜到結局以後我就如我所料開始拖延動筆的時間。
评分生猛、過癮,一部小說該有的技法、框架都有了,唯獨情的書寫被性的欲望蓋過,彷彿男男之戀,盡為賓周。
评分讀了兩遍 意猶未盡
评分可惜不會粵語,否則便可邊看邊在心中唸啦。
评分生猛与缠绵交织。陆张隐喻港英,日本的,莫非隐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