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很可能开启新的研究范式的一本
评分《材料与注释》是洪子诚对其经典讲义《问题与方法》的最新回应。作者尝试用双栏对比的模式,在全书上半部分以材料编排来展现文学史叙述的一种可能,注释与材料各成一体又相互解析,即教会后学如何分析材料,同时也教人如何学习领导讲话。本书在后半部分收录了多篇作者有关作家、教授、大学与文学史写作范式四者关系的反思,可谓直面现实,针针见血,其文风独树一帜。
评分新体裁。派生意义完全要靠从注释里寻找。但没有历史对比,在现在信任危机的语境下读者容易读得战战兢兢。。
评分“历史现场”之一种,但毕竟仍是有待深入处理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本身的惊心动魄,足以令今人五味杂陈。其他部分只能算是对洪著文学史及个人感受的边角自道。洪老师的个人姿态,一直是克制、自省、宽容而正直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洪老师的学术道路及选择,会让人对学者作为鲜活个体有更为深远和绵长的认识。
评分洪先生的述学文体,温润有情,且自知个人能力的限度。特别是在文章、按语、自序文字的褶皱里表达出来的个人的落后、失败、笨拙、紧张、偶尔的无聊感,非常打动我。洪先生有时候也很偷懒,摸索了几趟写文章的新范式,觉得没意思了,就不搞了,结集成书。很谦逊而自由的状态,很可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