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评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评分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
评分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
评分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
很神奇的书。我是说读起来的那种双重声部。洪老师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史料材料加入并试图代替文学史叙述。这种叙述方式可取,但不是论的形式。客观讲材料摆史实是可以,引注释,讲例子都是方法,但最不能站在道德的一个新高度来诠释。洪老师梳理或者说摆出来的道德问题有一定自我反省,将沉重的事实摆出来,试图寻求一种安慰,这在上代人叙述中时常见到。他现今对当代文学史“一体化”论断的反思,也是值得考虑的。这种文学史叙述的可能性更多见材料,更接近的是史了。就是读注释真是太累了,好多都没看过,想看所有注释原文…
评分洪先生的述学文体,温润有情,且自知个人能力的限度。特别是在文章、按语、自序文字的褶皱里表达出来的个人的落后、失败、笨拙、紧张、偶尔的无聊感,非常打动我。洪先生有时候也很偷懒,摸索了几趟写文章的新范式,觉得没意思了,就不搞了,结集成书。很谦逊而自由的状态,很可爱。
评分洪老师不断进行新的文学史写作的尝试实在令人敬佩,尤其是对《文艺报》等当代期刊烂熟于胸。稍有不过瘾的就是前面的材料基本都是文艺界高层领导相关的。如果对材料的选取能够体现洪老师“一体化”概念中本身就具有的多层次性的话,那就更好了。总之本身就是实验之作,感觉还是《当代文学史》和《问题与方法》开拓出来的空间更大。后半本访谈五星以上
评分新体裁。派生意义完全要靠从注释里寻找。但没有历史对比,在现在信任危机的语境下读者容易读得战战兢兢。。
评分很可能开启新的研究范式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