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注释

材料与注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洪子诚
出品人:
页数:3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6-9
价格:5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70592
丛书系列: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图书标签:
  • 洪子诚
  • 文学史
  • 当代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当代文学史
  • 文学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研究
  • 材料
  • 注释
  • 文献
  • 研究
  • 学术
  • 资料
  • 考据
  • 文本
  • 解读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目录信息

目录
自序......2
材料与注释
1957年毛泽东在颐年堂的讲话......3
1957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21
1962年大连会议......64
1962年纪念“讲话”社论......105
张光年谈周扬......128
1966年林默涵的检讨书......152
1967年《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196
“当代”批评家的道德问题......213
当代文学史答问
关于作家协会的答问......233
当代文学史教学及其他......245
文学史写作:方法、立场、前景......257
关于当代文学史的答问......282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

评分

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

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

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评分

文/吴情 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多读者都会为“十七年”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头疼。倒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上太过创新、太过先锋,而是文学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极其紧密。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很大程度上不是分析其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而是文本中蕴含的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很精彩。形式是有趣的:用彼领域的旧样式做出此领域的新剪裁;方法是简单的:以长编考异之法作笺释;内容是丰赡的:当代的史料岂是古代可比;对比是惨烈的:文坛所谓“大人物”在政治面前连“小人物”或许都算不上,只能随波浮沉;该学科前景是堪忧的:从最后两篇访谈的提问者来看,那些狗屁不通的“重访”和“挖掘资源”才会是主流,而洪这样的学问,怕是没多少人做了……

评分

对于当代文学是否可以成史的偏见,是从洪子诚老师这里打破的。自从《问题与方法》以后,对于洪子诚老师就甚为叹服。这种悬浮的知识分子立场,在我看来是一个严谨的学术研究者的姿态选择。也许谨慎过度,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文章里有一种多数学者罕见的自律性。以材料和注释来相互映衬,是个笨方法,但是对于当代文学这样太近的时代,更何况洪子诚老师本身深陷其中,这种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意见显现的方法,力图涵盖背景和多方声音的方法,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历史当然不可能全然客观,必然带有主体的阐释,但这种尽力还原历史现场的努力还是值得称赞。唯有材料搜集太费功夫,也太见功力。作为小老乡,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然心向往之。

评分

#十分!十分!全是需要仔细做笔记的地方!整本书都好,除了南方周末和北京大学内部的那两篇采访。

评分

這兩周裡聽了洪老師和錢老師對談;看了洪老師在北大的一次課程視頻;關於這本書,前面“材料與注釋”的部分並不能很好地把握,現在直接面對密集的對談/史實等還是有點難。而后三分之一的部分,讀起來真是綿密,感喟到想打十颗星……有些细部得讨论;有些是共鸣;有些或許需要反思……

评分

很神奇的书。我是说读起来的那种双重声部。洪老师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史料材料加入并试图代替文学史叙述。这种叙述方式可取,但不是论的形式。客观讲材料摆史实是可以,引注释,讲例子都是方法,但最不能站在道德的一个新高度来诠释。洪老师梳理或者说摆出来的道德问题有一定自我反省,将沉重的事实摆出来,试图寻求一种安慰,这在上代人叙述中时常见到。他现今对当代文学史“一体化”论断的反思,也是值得考虑的。这种文学史叙述的可能性更多见材料,更接近的是史了。就是读注释真是太累了,好多都没看过,想看所有注释原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