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
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深刻反省,亦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 余华10年首部杂文集
· 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犀利的目光洞见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字戳穿生活表象。
· 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余华的这本新书,是十年来的首部杂文集。 ”差距“这个意象不只出现在某一篇文章里。书里他写了社会、国家的差距,也写了文学作品里人物的差距。他还谈了”荒诞“,谈文学作品中想象力和洞察力的重要性。 他否认自己是”荒诞派作家“,也不以任何派别自居,但看他品评文学的...
评分和朋友约定一起看的这本。余华的作品还是在大学的时候读过《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如果让我自己选一本书,我会选择小说而非杂文。小说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吸引人一口气读下去。而杂文则是更加直接的生活或者世态记录,对我来说属于需要挑个良辰吉日,找个有氛围的场所,才...
评分1984年起,余华开始发表小说,这一年他24岁。他说自己直到1987年才得到文坛认可。这个1987年指的是《收获》第5期,这期先锋文学专号中推出了他和格非、马原、苏童等作家。今年2月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封面介绍这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
评分坦白讲,这是我第一次看余华先生的书。我看书比较杂,看的进度比较慢,当想开始了解一位以前对我来讲是空白的作者时,一般偏向于先读能比较全面表现作者写作思想和历程的书,或者自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现在很多作家创作到一定阶段,都喜欢出一本杂文集、随笔整理的书,有...
评分坦白讲,这是我第一次看余华先生的书。我看书比较杂,看的进度比较慢,当想开始了解一位以前对我来讲是空白的作者时,一般偏向于先读能比较全面表现作者写作思想和历程的书,或者自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现在很多作家创作到一定阶段,都喜欢出一本杂文集、随笔整理的书,有...
余华那几本小说写的好,因为钻进去了,着了魔。没了那精神气,他实在不适合在文学圈继续混下去。不再积攒小说语言,用杂文的形式浅薄道明,真该脱了裤子被王先生打几下子。
评分千万千万不要买余华这本书 千万千万 浪费钱➕对余华彻底丧失信心 我以为《第七日》已经很烂了 万万没想到……
评分冲着标题读的,但是其实里面的随笔和书名没什么关系,好像只有一篇讲到了社会差异,大部分杂文就像在写周记,问题都是点到就止了。亮点是谈到文学创造中的想象力与洞察力的部分,有学到一些东西,以及几篇还有些共鸣的读书感。
评分标题党。 散文集,陈旧的稿子、日记。 余华对自己创作的解释愈发使自己显得捉襟见肘。高中作文里经常写: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贪婪背叛,利欲熏心。余华也是这样认同这个社会的,并贯彻到创作中,既无出路,也无实情,到头也只像高中作文一样喊了两声。
评分千万千万不要买余华这本书 千万千万 浪费钱➕对余华彻底丧失信心 我以为《第七日》已经很烂了 万万没想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