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紅旗下》是老捨未完自傳體長篇小說遺作,手稿共十一章,一百六十四頁。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老捨自沉於北京太平湖,這部作品與他的人生,戛然而止。
老捨為旗人,隸屬“滿洲八旗”的“正紅旗”,這也是書名的由來。老捨從“我”齣生寫起,當時正是清朝末年,社會動蕩,民生凋敝。眼看著大 清王朝走嚮沒落,養尊處優的八旗子弟們也在末路掙紮……隨著義和團興起,洋人到來,北京老百姓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一個個人物在老捨筆下栩栩如生:老實巴交的父親、善良正直的王掌櫃、尖酸刻薄的姑母、聰明能乾的福海二哥、妄自尊大的牛牧師……這些身處在動蕩曆史洪流中的大清子民,都走嚮瞭不同的命運……
老捨(1899-1966)
小說傢、劇作傢。
1899 年生於北京,原名舒慶春,滿族正紅旗人;
1918 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任小學校長;
1924 年赴英,任教於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正式開始文學創作;
1930 年歸國,先後任教於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
1937 年奔赴國難,直至抗戰勝利;
1966 年8 月24 日午夜,自沉太平湖。
代錶作
《駱駝祥子》(1936)
《四世同堂》(1944-1948)
《茶館》(1957)
《正紅旗下》(1962)
《正红旗下》是未完的绝唱。大戏刚开个头,看着看着忘了,忽得就嘎然没了。只能合上书大叹可惜,大骂可恨。 没人比老舍写北京写地更好了,没人写起老百姓比他更活灵活现了。这种活灵活现,是一种天分,写此书时更是已经熟透了,我们看着简直好似玩儿似的。且不是《围城》那种准...
評分老舍像一个和蔼而智慧的长辈一样,为我讲述着那些曾发生北京这座城市的故事,他为我梳理着那些破碎的血脉。
評分从初中的时候就听语文老师说过老舍的《正红旗下》这本书,当时还不懂书名是什么意思,后听老师解释是满人的编制名称。最近才终于把这本书看了。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小时候开始讲起,讲自己的家庭,小时候的事儿。自己的姑奶奶、大姐和父亲母亲。讲了许许多多旗人...
評分《正红旗下》不是我读的第一本老舍的书,却是最让人放不下的一本。当然,放不下一半因为它传奇的身世:作者还未写完就匆匆谢世,据传当年诺奖曾打算授予本书,正如书最后定大爷家那场没来得及开始的宴会——读者都知道的,一道道菜要流水样上上来,丰盛无比,却偏偏再也看不到...
評分今天北京的晴天、西北風,跟書裏「全北京的人都預備過年,都在這晴光裏活動著」一模一樣,但是旗人、剃頭師傅的吆喝、破棉花的炕已經全不見瞭。老捨記錄瞭一個完整的世界,對每個角色都一視同仁地刻薄與同情,最後的儒釋道基督翰林大聚會讓人笑到拍腿,可就在最精彩的地方,故事和作者的命都戛然而止瞭。難過。
评分可惜是殘本。老捨絕瞭,好比那些作天作地的作精啊,吹得五湖四海為之變色的馬屁精啊,個個兒在他筆下活靈活現。這熱鬧、嘰嘰喳喳的故事裏又有驚心的一麵:大姐在婆傢忍氣吞聲服侍人一傢老小,終生指望就是熬成姑母那樣的婆婆;除夕夜花炮齊放猶如萬馬奔騰,討債人一叩響門環,總有幾個苦命人悄悄來到城根兒自尋瞭斷。寫義和團那幾章有些地方稍怪,好像溜冰溜得好好的突然卡住冰槽瞭。對瞭,這書還有個很要命的地方!作為一個南方人,看他寫那什麼山豆子、乾炸小丸子、蘇式盒子、花糕、雜拌糖豆的……怎麼聽起來都這麼好吃?所以到底好吃不好吃?
评分我看到這一代最天纔的頭腦被毀於瘋狂……人物剛剛立起來,劇情剛剛展開,大清要完的末世狂歡剛剛拉開序幕。結果……一起沉到太平湖底瞭。
评分身為旗人,對老捨筆下的旗人生活特彆感興趣。每讀到一處,還給我媽念上一段。老太太就給我解釋那個吃的是現在的什麼,這個用的是我傢以前用的什麼。時光走的還是慢呀,那些浸透在生活裏的吃穿用物,看似走瞭,其實都躲在暗處。幸虧有老捨這樣的時代記錄者。寫作也並非毫無用處。
评分可惜是殘本。老捨絕瞭,好比那些作天作地的作精啊,吹得五湖四海為之變色的馬屁精啊,個個兒在他筆下活靈活現。這熱鬧、嘰嘰喳喳的故事裏又有驚心的一麵:大姐在婆傢忍氣吞聲服侍人一傢老小,終生指望就是熬成姑母那樣的婆婆;除夕夜花炮齊放猶如萬馬奔騰,討債人一叩響門環,總有幾個苦命人悄悄來到城根兒自尋瞭斷。寫義和團那幾章有些地方稍怪,好像溜冰溜得好好的突然卡住冰槽瞭。對瞭,這書還有個很要命的地方!作為一個南方人,看他寫那什麼山豆子、乾炸小丸子、蘇式盒子、花糕、雜拌糖豆的……怎麼聽起來都這麼好吃?所以到底好吃不好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