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

众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郭玉洁
出品人:
页数:273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1
价格:3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2012071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非虚构
  • 纪实
  • 郭玉洁
  • 中国
  • 散文随笔
  • 文学
  • 文化
  • 叙事
  • 文学
  • 小说
  • 现代
  • 叙事
  • 人性
  • 社会
  • 情感
  • 成长
  • 群像
  • 声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年后,首度将人生沉淀积累成书。

十八篇文字里,记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于文学、历史、城市、命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十位名人,与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作者简介

郭玉洁,知名媒体人,专栏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向街》(后更名为《单读》)主编,《lens》主笔,路透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专栏作家。2011年前往台湾东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学位,现为《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正午故事》主笔。

在碎片化时代仍保有专注的写作热情,相信总有一些人事、文字值得留存。

谈及写作,她说:“文学,是一个不老的梦,也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它逼一个写作者经过长年的寂寞岁月,啃食自身细密的经验,啃食爱、痛苦、绝望,啃食一切,然后以想象,以艰苦的努力,凝成独特的声音。”

目录信息

时间的工匠
假如晚五十年出生,也许他就是这个时代的IT宅男。不过,他也曾在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世界,成为主人翁。
天黑前赶到目的地
这就是有舞台的人,拥有另一度生命。/像所有的流行明星一样,她最终成为了化石,依据她的歌声、形象,人们可以测定年代。
找一个自己的房间
自由从来不容易,不是一个姿态,一个手势。自由是永恒的克服重力,挣扎着向上飞行。
诗人张枣之死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是张枣最广为流传的句子。顾彬写讣闻说,他是一个天才,但他没有珍惜自己的才华。
在高山前,盖一所木屋
当我回去,该如何描述这次旅行呢?——一次最好的旅行,它就是生活。
老师阿明
我的老师吴明益说,小说是一门展示心碎的技术,也是挽救心碎的技术。
在花莲听杨牧讲诗
2013年,杨牧从华盛顿大学退休,73岁的他,仍然在教授《诗经》和叶慈。他小心地调和、安排,固执笨拙,却保护了内心的完整与自由。
荒芜青春路
我想,“理想主义”、“理想主义者”今天还活着,它会活在每个时代。
何伟的三场演讲
很多时候,你仿佛在《江城》里看见一个个性过于敏感的美国年轻人,在混乱吵闹的中国小城,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和内在的完整,在做着绝望的努力。
文学是一场偷情
在一个贫瘠乏味、整齐划一的矩阵里,为何是这一个,而不是其他的编码错乱了,想要成为一个火箭,去往自由而无助的太空?
七次盛大的婚礼
稳定不是生活的本质,不稳定才是。太平盛世的生存技能,就是在摇摇晃晃的世界里,尽力保持暂时的平衡,活下去。
在成吉思汗的荣光里凝望路易威登
成吉思汗,今天蒙古四境都在召唤这个13世纪的霸主。正午的阳光下,他坐在历史的阴影里,越过前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雕像,凝望着路易威登,社会转型中的物质欲望。这就是蒙古的今天。
贫穷,然而性感
彻底的孤独,与所爱的人、世界隔绝,和酷刑相比,到底哪一个更难以忍受?
柏林断章
我想对我而言,答案很明确,不经反省的、太轻易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命运交叉的城市
台北是一座与人和善的城市。小小的街道,处处是便利店、小吃店。台大附近的巷弄里,遍地是咖啡馆、书店。人们在此恋爱、写作、高谈阔论,用最美好的方式打发时光。
一个老兵的春节
战争真的太可怕了,你们年纪太轻都不知道啊!
我相信,我记得
可是如果十七八岁的时候,你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十七八岁——尽管那很贫乏,很小资,你怎么可能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的五十岁、六十岁?
陕西来了个倔老头
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层层规矩里催成的早熟下,寻求一个个性解放的生活?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关注《正午故事》有段时间了,郭玉洁回信的风格也是我很喜欢的,序文发出的当晚我就在亚马逊订了书,当时似乎是预售阶段,过年回家带上了也只是让它落灰,惭愧的是今天才翻来看。 书没读完,先不妄论文学价值了,只想抒发一下我对于装帧的鄙视(︶︿︶)。 看到封面右侧折页上...  

评分

小时候,故事是打开世界的一扇门,通过不同的故事了解大千世界,知道做人的基本准则。一些经典的故事代代相传,传递的是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精神。长大后,当理性思维占据大脑,听得故事越来越少,更多的被叫做案例,带着某种研究的目的去听,失去了听故事的趣味性。 总有没走...  

评分

1、彻底的孤独,与所爱的人、世界隔绝,和酷刑相比,到底哪一个更难以忍受? 2、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可是总有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3、他和同样失望的一些朋友们开始了一场新的运动:反对男性霸权。“我们觉得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同性恋,问题在于这是个男权社会。我...  

评分

记得16年某一期的《一站到底》里面有个台湾选手洪宏星,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当过中餐厨师,作过金融白领,最后转行拳击手,并且在各个领域都获得很大的成就。当时他在《一站到底》舞台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害怕去选择,甚至是冒险,如果你一成不变,那你的...  

评分

Blue编辑 活着,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比较严肃比较沉重的韵味在其中。因为活着和人生是联系在一起的,记得之前曾经看过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活着》,这部作品里面讲述的故事可以说就是相当悲惨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的一生,可以说放弃了很多在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来看...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很温润。没有想象中的好。

评分

除去一篇名之為虛構的同性小說外,其餘篇章都是“政論性”隨筆。採用去年最流行的斷行式排版——很困惑,感覺作者應該是不會同意這樣的編校才對,文中更是有幾處明顯的錯別字......全文有個中心思想:當代青年,看書太少,應該多讀書,多關心政治。

评分

由于《忽左忽右》郭玉洁的访谈开始看这本。但我不喜欢的部分想来其实颇为意外,说起来在郭老师一直处于“新新闻”/非虚构写作的中心,但好像还是有点把握不好作者/创作者的界限和在场感。总觉得很多文章都自己先代入了立场去共情,所以合作者相对相似(文化、语境等)的人她就好理解,比如吴明益、朱天文之类的台湾的几篇,和作者离得很远的人她就写得很流于表面,比如内蒙、何伟和几篇讲柏林的。另外是感觉明明是70后的郭老师却有点老气横秋,好像对年轻人有着无可奈何的批判感,又对漫长孤寂的写作有点意外的自我陶醉感。

评分

大头说她写得慢,看了这本集子才知道原因。她大概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人,社会,城市,家国。因此每一篇都值得反复翻看。尤其喜欢写乌兰巴托和写杨牧的那两篇。

评分

越来越多的记者出书,但好多都是报道的集子。如谢丁所说,郭玉洁成了作家型的记者。漫长孤寂的独处思考,反噬写作者,偶尔榨出一些浆汁,真是个不容易的行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