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原交通優勢與文化重心地位
一 河洛地區:戰國晚期的會盟中心
(一)列國會盟的記錄
(二)河洛會盟與秦人東進態勢
(三)周王室的地位
(四)“天下”與“天下之中”
二 論呂不韋封君河南
(一)呂不韋齣身及其以財富影響政治進程的成功
(二)桃色汙點與“六國之亡人”的輿論渲染
(三)《呂覽》:東方學士的集體創作
(四)陽翟.濮陽。河南洛陽:呂不韋的人生軌跡
(五)呂不韋“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六)“呂母塚”遺恨
(七)關於“呂不韋捨人”
三 秦漢時期中原的“群都”
(一)中原“群都”的“前緒”“舊聞”
(二)列國盟會熱點與秦王巡行方嚮
(三)司馬遷“適故大梁之墟”“講業齊、魯之都”
(四)秦漢中州“群都”
(五)蔡邕《述行賦》“曆觀群都”
四 秦漢時期的“天下之中”
(一)秦人的“三川”經營
(二)漢帝心中的“天下衝隴”、“天下咽喉”
(三)“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
(四)“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五)東漢洛陽文化重心的地位
五 南陽的交通地理形勢與諸葛亮躬耕故事
(一)武關道與南陽的交通地位
(二)宛,一都之會
(三)東漢南陽政治地位的提升和交通作用的增強
(四)“真人南巡”
(五)“南陽好商賈”
(六)中原文化嚮南傳布的中繼站
(七)作為信息中心的南陽和諸葛亮的選擇
秦擴張路徑的政治地理和交通地理考察
一 從雞峰到鳳颱:周秦時期關中經濟重心的移動
(一)關中西部地區的早期開發與秦立國
(二)秦定都鹹陽與關中中部地區的經營
(三)雞峰.鳳颱:神話的衍生與曆史的進步
二 秦人的蜀道經營
(一)“怒特祠”與相關傳說
(二)“石牛”“五丁”故事
(三)蜀道與秦兼並蜀地的戰爭
(四)蜀道對於秦實現統一的意義
(五)秦代的蜀道建設
三 秦漢區域地理學的“大關中”概念
(一)“關中”:不同的地域界定
(二)《貨殖列傳》的“大關中”觀
(三)張傢山漢簡的新證
(四)“關中”區域概念的由來和演變
彭城與“梁碭之間”:交通形勢與政治文化
一 戰國秦漢時期楚文化重心的移動
(一)“亡秦必楚”的文化地理學分析
(二)關於“西楚霸王王九郡”
(三)兩漢的楚國
(四)垓下“楚歌”的地域定位
(五)《巫山高》“楚歌”說
二 論西楚霸王項羽“都彭城”
(一)“衣綉夜行”說與“沐猴而冠”批判
(二)彭城:軍事地理與政治地理形勝
(三)“都彭城”決策與項羽的理想
(四)“都彭城”決策與項羽的性格
(五)“都彭城”戰略設計的積極意義
三 芒碭山澤與漢王朝的建國史
(一)劉邦在芒碭的早期反秦活動
(二)秦漢之際芒碭地區自然曆史地圖
(三)漢初執政集團中的芒碭功臣
(四)碭兵.碭郡兵:劉邦軍的主力
(五)漢初梁國的文化風景
四 兩漢“梁宋”的商路
(一)“梁宋”地理界定
(二)殷商文明的舊墟
(三)陶、睢陽亦一都會也
(四)“梁宋”工商業成功的交通條件
五 論申屠蟠“絕跡於梁碭之間”
(一)申屠蟠事跡的曆史閃光點
(二)“梁碭之間”:特殊的生態環境。特殊的文化空間
(三)崛然獨立:“處士”的精神
(四)漢末政治災變與“處士”的錶現
(五)申屠蟠臉譜與曆史舞颱的變光燈
六 “沛譙”英雄的兩次崛起與漢王朝的興亡
(一)劉邦沛中功臣一一“沛譙”英雄群體第一次
曆史錶演
(二)曹操譙係功臣一一“沛譙”英雄群體第二次
曆史錶演
(三)曹氏父子“行自譙過梁”“祀橋玄”事
(四)“沛譙”地方的經濟文化優勢
(五)關於“黃龍見譙”
(六)豪族興起與曹操譙係功臣集團的結構
北邊:交通經營與行政建設
一 北邊交通與漢帝國的文化擴張
(一)北邊軍事與北邊交通
(二)河西四郡的設置與絲綢之路的開通
(三)遼東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往
(四)北方草原通路的“閉”與“開”
(五)北邊交通對漢帝國交通建設的帶動作用
(六)北邊交通與漢帝國的世界形象
(七)“客”、“亡人”和“匈奴降者”:北邊交通的活躍因子
二 秦漢時期河套地區的曆史文化地位
(一)軍事爭奪的焦點
(二)經濟開發的新區
(三)漢軍遠徵的基地
(四)民族交往的走廊
三 秦漢關中水利經營模式在北河的復製
(一)秦人“水利”成就
(二)雲中郡的“鹹陽”
(三)“新秦中”建設
(四)朔方的“白渠水”
四 漢代燕地的文化坐標
(一)兩條戰略道路的交叉點
(二)三個文化區域的過渡帶
(三)漢皇帝臥榻東北角的“鎮”
(四)關於《安世房中歌》“紛亂東北”與“蓋定燕國”
(五)燕地貴族軍閥“與鬍連和”事
(六)燕地的交通條件
(七)“西王母降”:又一條中外交通道路
五 秦漢“北邊”交通格局與九原的地位
(一)“北邊”的文化定義
(二)“天下苦其勞”:“北邊”經營導緻的軍事交通壓力
(三)從九原郡到五原郡
(四)九原:“北邊”的中心和重心
(五)九原:直道與北邊道的樞紐
(六)九原:民族交往通道
區域文化史視野中的人口流動問題
一 漢代民族交融中北邊“亡人”的文化作用
(一)漢代北邊“亡人”的曆史存在
(二)漢代北邊“亡人”的民族立場
(三)漢代北邊“亡人”的文化錶現
二 秦漢農人流動與都市“浮食者眾”問題
(一)農人流動的幾種情形
(二)流民湧入都市
(三)“遊手為巧,充盈都邑”:城市人口膨脹與管理危機
(四)社會動蕩與都市文明的破壞
(五)由鄉村到鄉村的流動通路
戰國秦漢交通格局與區域行政的個案研究
一 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晉陽城市史料考議
(一)“趙山北”之地的政治文化中心
(二)秦王政即位初“晉陽反”
(三)“太原郡為奏國”
(四)“高皇帝居晉陽”
(五)代王“都晉陽”
(六)漢文帝“幸太原”“復晉陽、中都民三歲”
二 《封龍山頌》及《白石神君碑》“北嶽”考論
(一)封龍山“北嶽之英援”說
(二)白石神君“氣通北嶽”說
(三)歐陽修《北嶽碑》誤會
(四)秦漢恒山之祀
(五)“北嶽”的轉移
三 西漢“齊三服官”辨正
(一)兩漢“齊三服官”
(二)“三服官”與“三季衣服”誤解
(三)“三服官”“言其有官捨三所”說
(四)《曆代職官錶》的理解
(五)“三服宮”“作輸”成品
四 秦漢時期環渤海地區的文化風格
(一)“燕齊”“緣海之邊”
(二)“燕人”“盧生”故事
(三)“燕、齊海上之方士”的文化影響
(四)秦皇漢武“並海”之行
(五)渤海“神山”追求
(六)環渤海地區的行政控製
(七)環渤海地區人纔分布
(八)環渤海地區經濟與交通
五 泰山:秦漢時期的文化製高點
(一)齊魯先進文化的象徵
(二)“泰山”“大海”組閤
(三)東方神學體係的重心
(四)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
(五)帝王封禪的文化聖地
六 《全漢賦》輯注班彪《冀州賦》疑議
(一)曆九土而觀風
(二)《冀州賦》?《遊居賦》?
(三)賦文校記討論
七 西河郡建置與漢代山陝交通
(一)兩漢西河郡跨河為治的特殊形勢
(二)漢代西河地區的交通條件
(三)黃河中遊地理形勢的變化與西河郡沿革
本書內容初刊信息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