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建立

中华帝国的建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贝德士
出品人:
页数:242
译者:池桢
出版时间:2019-7-20
价格:59.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49044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秦汉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秦汉史研究
  • 秦帝国
  • 中国近代史
  • 秦汉
  • 汉武大帝
  • 中华帝国 历史 建立 中国古代史 政治制度 皇权 朝代 更迭 文化发展 早期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贝德士在耶鲁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时的毕业论文。简述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期间有利于中央权力集中的基本条件,指出秦国能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的原因;有选择性地考察增进帝国非凡稳定性的、持久却步履蹒跚式的调整和制度建设。对上述问题的解释,源自于对秦始皇中央集权胜 利的认真研究。秦始皇以“焚书”和修筑长城为世人所周知。随着秦始皇的驾崩,秦王朝崩解。汉朝在民间动乱中兴起,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起经过改良的帝国体制:在朝代更替下,制度建设经历慧帝、吕后、文帝、景帝的兴衰变迁,最后到令人钦佩的汉武帝的统治。在此期间,中华帝国形成持久不朽的特性。在近代世界、甚至一般历史意义上,中国国家制度的连续性独一无二。这种连续性优于其他文明古国。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在很多方面,中国的政治传统和框架能够通过无数次的兴衰变迁而延续和自我重建。本书是理解和认识上述过程,而非编年记载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1897-1978),著名美国来华传教士教育家、知名历史学家、金陵大学教授、基督教和平主义者、社会活动家。1921年任教于金陵大学。初讲授于政治系。1924年创办历史系。1930年协助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所。先后主讲政治学、经济史、国际关系、史学方法等课程。曾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兼课。193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历史)。南京沦陷期间,以副校长名义留守校园,保护校产;出任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席,保护、救济难民。1946年7月,作为证人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指证日军暴行。美国同行公认为政治事务中的“中国通”。著有《基督教与共产主义》(1933年)、《西文东方学报论文举要》(1933年)、《中华帝国的建立》(博士学位论文)、《人类的一半:远东的人民与问题》(1942年)等,发表百余篇有关中国与世界的时政评论,以及其他方面的文章与论文。

译者:池桢,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Ph.D.),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致力于优秀中文学术作品的英译工作。代表作品:英译《中国史学思想史》(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2018年出版);《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卷(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2017年版)等。

目录信息

目录
概要 / 001
导论 / 001
第一章  针对史料的批评 / 005
第一节  «史记»与«汉书» / 006
第二节  其他史料 / 024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 / 037
第一节  秦国的兴起 / 038
第二节  秦国成为一个帝国 / 050
第三节  秦始皇的统治 / 060
第四节  秦帝国的崩溃 / 072
第三章  汉朝的建立 / 079
第一节  汉朝的兴起 / 080
第二节  汉高祖 / 087
第三节  汉惠帝与吕后 / 097
第四节  汉文帝 / 103
第五节  汉景帝 / 113
第四章  汉武帝的统治 / 119
第一节  牛刀小试 / 120
第二节  战争和扩张 / 124
第三节  帝国权威的建立 / 134
第四节  接纳儒学 / 144
第五节  领袖与帝国 / 154
第六节  经济与公共财政 / 160
第七节  公共工程与工商食官 / 167
第五章  早期中华帝国的行政 / 175
第六章  政治原则 / 189
第七章  经济因素 / 209
结语 / 220
参考文献 / 222
附录一 / 228
附录二 / 235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何以中国”?这是一个中国文明史历久弥新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汉帝国构建了自秦后的系统性的典范。这种典范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大陆”的范围,不仅仅是区域的意义,而具有了“圈”的意义。“百代皆行秦政”。这种典范的神秘性,不亚于蒙娜丽莎的微笑。 贝德士先生这部...

评分

“何以中国”?这是一个中国文明史历久弥新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汉帝国构建了自秦后的系统性的典范。这种典范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大陆”的范围,不仅仅是区域的意义,而具有了“圈”的意义。“百代皆行秦政”。这种典范的神秘性,不亚于蒙娜丽莎的微笑。 贝德士先生这部...

评分

“何以中国”?这是一个中国文明史历久弥新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汉帝国构建了自秦后的系统性的典范。这种典范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大陆”的范围,不仅仅是区域的意义,而具有了“圈”的意义。“百代皆行秦政”。这种典范的神秘性,不亚于蒙娜丽莎的微笑。 贝德士先生这部...

评分

“何以中国”?这是一个中国文明史历久弥新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汉帝国构建了自秦后的系统性的典范。这种典范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大陆”的范围,不仅仅是区域的意义,而具有了“圈”的意义。“百代皆行秦政”。这种典范的神秘性,不亚于蒙娜丽莎的微笑。 贝德士先生这部...

评分

“何以中国”?这是一个中国文明史历久弥新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汉帝国构建了自秦后的系统性的典范。这种典范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大陆”的范围,不仅仅是区域的意义,而具有了“圈”的意义。“百代皆行秦政”。这种典范的神秘性,不亚于蒙娜丽莎的微笑。 贝德士先生这部...

用户评价

评分

有幸读到贝德士先生的博士论文,其治学严谨为章开沅先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术地位可见一斑啊。

评分

从历史的角度深度分析;从见证者的角度客观评价;一个外国人对中华帝国的认识,让人好奇,想去阅读。从秦、汉两朝剖析早期中华帝国。

评分

公众视野中的贝德士,当是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抗击日军暴行、捍卫正义之举,而研究者对贝氏作为学者之研究尚属阙如。贝氏20世纪20至50年代任教于金陵大学,其对中国史颇有关注和研究,集中体现于他在1935年向耶鲁大学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华帝国的建立》,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分析“中华帝国”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进而探究这种集权政治框架延续及不断自我重建的本质。可惜的是《剑桥中国秦汉史》(1986年)未能将贝氏论文收录,已有论者发现,贝氏论文与《剑桥中国秦汉史》在诸多方面不谋而合。因此,贝氏学术著作的出版,对研究秦汉史、“汉学”、“中国学”以及贝氏本身皆有助益。

评分

有幸读到贝德士先生的博士论文,其治学严谨为章开沅先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术地位可见一斑啊。

评分

这书译过来有何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