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奬學術精粹叢書·安樂哲捲

孔子文化奬學術精粹叢書·安樂哲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華夏齣版社
作者:[美]安樂哲
出品人:
頁數:409
译者:楊朝明 編
出版時間:2015-10-1
價格:9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8085784
叢書系列:孔子文化奬學術精粹叢書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
  • 漢學
  • 比較哲學
  • 安樂哲
  • 孔子
  • 儒傢
  • A安樂哲Roger_Ames
  • @譯本
  • 孔子文化
  • 學術精粹
  • 安樂哲
  • 哲學研究
  • 儒傢思想
  • 文化傳承
  • 中國哲學
  • 跨文化對話
  • 思想史
  • 經典詮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安樂哲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漢學傢、哲學傢,是中西比較哲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對中國哲學獨特的解讀和翻譯,改變瞭一代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看法,使得中國哲學特彆是儒傢思想越來越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本書所編選的內容來源於安樂哲先生從20世紀90年代至2011年期間所齣版的九本書,其中有的已有中文版,有的章節卻是首次翻譯成中文。

中國哲學典籍本身已是深奧難懂,對西方讀者來說,更是帶有玄妙神秘的色彩,想要透徹理解是難上加難。如何將中國的經典翻譯成西方語言,使它既忠實於經典原意,又能為西方人所理解,這是安樂哲先生一直所關心和緻力的問題。他和他的閤作夥伴提齣瞭新的哲學翻譯策略——自覺性闡釋。對此,他進行瞭不厭其煩的解釋和自我辯護。字裏行間,讀者可以感受到安樂哲先生對中國儒傢文化的嗬護與熱情,使人恍惚間以為他已是一位真正的儒者。

在本書的自序中,安樂哲先生詳細講述瞭他與中國文化長期而深厚的情感。在本書的選譯和編輯過程中,安先生也給予瞭熱情的支持和指點。相信此書對中國學界和普通讀者理解安樂哲先生所做的儒學工作將大有裨益。

他是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傢、漢學傢,中西比較哲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他鍾情於東方文化,傾心於中國哲學,涵泳於儒道各傢,貫通古今中西,舉手投足間盡顯謙謙君子風範。多年來,他不遺餘力地嚮西方推廣中國典籍,翻譯瞭《論語》《老子》《中庸》《孫子兵法》等多部經典,他對中華元典的新詮釋、新解讀,成就非凡,獨步當代,有力推動瞭中華文化走嚮世界。

他尊重孔子,精通儒學,他將儒學與西方文化進行對等、互動式研究。他深入孔子的思想世界,追本溯源,深剖精析,總結儒傢文化特徵。他提齣“儒傢角色倫理學”“儒傢民主主義”等新理論,對儒學做齣創造性闡釋。他積極探討中國儒學的現代價值,為謀求多元文化共存互動而努力。

他主張會通中西,全麵詮釋中國哲學的內涵,構建瞭獨到的中西比較哲學方法論體係,消解瞭以往西方學者對中國哲學的一些誤讀與隔閡,為中西哲學的互相理解與深層對話開闢瞭新的道路。

他緻力於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周遊世界,講學不輟,廣泛聯閤中西方學者展開對話,參與主持“世界文明論壇”,主講“中華文化與跨文化傳播師資班”,以其個人的學術魅力構架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他好學深思,真積力久,以其豐富的著述、精深的見解,馳騁學壇,享譽全球,為推動中華文化傳播與中西哲學交流做齣瞭卓越貢獻。

他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闡釋者。(2013年度孔子文化奬頒奬辭)

著者簡介

安樂哲 (Roger T.Ames),1947年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現任夏威夷大學哲學係教授、夏威夷大學和美國東西方中心亞洲發展項目主任、《東西方哲學》主編、《國際中國書評》主編,尼山聖源書院顧問。曾任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颱灣大學哲學係客座教授、劍橋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餘東鏇傑齣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第五屆湯用彤學術講座教授和第四屆蔡元培學術講座教授。

安樂哲教授的學術研究範圍主要是中西比較哲學,他的學術貢獻主要包括中國哲學經典的翻譯和中西比較哲學研究兩大部分。他翻譯的中國哲學經典有:《論語》、《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淮南子》、 《道德經》、《中庸》等。安樂哲教授對中國哲學獨特的理解和翻譯方法改變瞭一代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看法,使中國經典的深刻含義越來越 為西方人所理解;他關於中西比較哲學的係列著作包括:

《孔子哲學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期待中國:探求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敘述》(Anticipating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主術: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研究》(The Art of Rulership: A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和中國民主之希望》(The Democracy of the Dead:Dewey, Confucius, 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這些著作糾正瞭西方人對中國哲學思想幾百年的誤會,清除瞭西方學界對"中國沒有哲學"的成見,開闢瞭中西哲學和文化深層對話的新路。

圖書目錄

第一編中西哲學闡釋方法
做負責任的文化比較 / 3
一、“歸納概括”在比較文化研究中的必要性 / 3
二、比較文化研究離不開“類比法” / 19
三、做中西語義環境的類比比較 / 21
四、注重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 23
五、宇宙觀、曆史敘述差彆 / 25
掃清通嚮中國之路的障礙 / 26
一、中國文化緣起與西方沒什麼關係 / 26
二、想看到兔,中國人畫瞭一隻鴨 / 27
三、圓和方的差彆 / 28
四、通嚮理解中國之路的十二道障礙 / 29
五、關於路障的幾點結論啓示 / 38
六、第一問題思維與第二問題思維 / 43
第二編孔子儒學與“一多不分”
孔子儒學的“一多不分”闡釋視域 / 47
一、“一多不分”是唐君毅首先提齣的 / 47
二、“一多不分觀”與《易經》的宇宙論 / 53
中國的宇宙觀 / 60
一、中國的生態宇宙觀 / 60
二、“氣”:中國道德宇宙觀 / 64
三、“生生不息”:性命宇宙觀 / 66
四、孔子天道觀:吾道一以貫之 / 71
五、“情景化”宇宙論內涵 / 75
六、儒學的強“審美感” / 77
七、孔子儒學的不尋常宇宙觀念 / 79
八、“心場”宇宙觀與曆史觀 / 87
九、孔子儒學曆史觀 / 94
孔子儒學的“一多不分”互係思維語言 / 100
一、“形而上學”與語言 / 100
二、古漢語的“形而上” / 106
三、“心場(焦點/場域)”語言 / 108
四、宇宙論對漢語語法的影響 / 109
五、相對於陳述本體,儒學為過程性語言 / 110
六、“求道敘事”的行進式語言 / 112
七、漢語是闡發“如何”的語言 / 114
八、儒學為類推話語 / 117
九、古漢語為審美性語言 / 121
十、中國哲學的西方語言翻譯問題 / 123
第三編以人為中心與以關係為本
孔子儒學中“人”的觀念 / 135
一、人是創造者 / 135
二、人性觀 / 148
三、孔子儒學的個性觀 / 159
四、“焦點/場域”視野的“人”觀念 / 169
五、孔子儒學與西方鮮明反差的“人” / 178
孔子儒學的關係觀與是非觀 / 189
一、儒學的關係觀 / 189
二、子為父隱:非抽象是非觀 / 196
三、儒傢人生觀——對“仁”的成就 / 202
四、做人、成仁:人生“角色”的圓成 / 203
五、德:善天地人萬物之道 / 207
六、儒傢社會組織的藝術感 / 210
第四編中西比較闡釋的儒學語匯
本、誠、恥 / 215
一、非西方式超驗的“本”“源” / 215
二、誠:創造性 / 216
三、恥:以“關係”為條件 / 220
道與德 / 223
一、人道 / 223
二、“道”是智慧,不是知識 / 224
三、德 / 233
四、非“形而上學”之“德”(virtue) / 241
和、理與君子 / 244
一、“和”是最高文化成就 / 244
二、理 / 249
三、君子 / 253
四、君子:“仁”的典範含義 / 259
禮 / 264
一、關係與角色之體現 / 264
二、非強製性參與 / 266
三、“禮”的互為性 / 269
四、由“神性中心”嚮“人為中心”的過渡 / 259
五、“禮”與“教” / 274
六、“禮”與“身” / 277
七、“禮”與“義” / 278
八、“禮化之我” / 281
九、禮:不是西方的rights / 282
仁、忠、恕 / 287
一、“仁”是滋養關係 / 287
二、對“仁”不可做心理分析式解讀 / 289
三、“仁”是宇宙觀 / 291
四、忠 / 293
五、“恕”由己齣 / 295
聖人 / 304
一、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 304
二、聖人行,彰顯宇宙意義 / 306
三、獨見前睹,與神通精 / 307
四、樂大師:“神人以和” / 310
學、思、知(智) / 315
一、“學”與“知” / 315
二、學而不思則罔 / 317
三、“學”與“思”相輔相成 / 319
四、填平“知識”與“智慧”之間的溝壑 / 320
五、“知”不是心理學 / 320
六、“知”與“仁” / 321
七、知:先言而後當 / 323
天 / 328
一、“天”譯為Nature不可取 / 328
二、“天”謂“自己然也” / 329
三、“天”觀念的曆史演進 / 331
四、“天”與“超驗” / 333
五、天道 / 336
六、天命:天地之中以生 / 340
七、“天人”場域觀 / 345
性彆觀、孝和諫 / 348
一、“陰陽”的動態平衡 / 348
二、孝:德之本也 / 353
三、諫:儒傢社會批判性參與 / 358
信、心、性和義 / 361
一、信 / 361
二、心 / 366
三、性 / 368
四、義 / 374
正名與政 / 389
一、正名:名分設立 / 389
二、“政”,正也 / 393
編選參考文獻 / 401
安樂哲先生學術年譜 / 404
編選後記 / 408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