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闪耀的香港,文艺作品里的香港,娱乐明星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疯狂购物的香港,迪士尼乐园的香港,颠沛流离终于回家的香港,充满活力又无所依傍的香港。受关注的香港,被遗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压抑的香港。
你的香港,我的香港。
他的香港。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 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
徐天成,七零后,拥有内地与香港的律师资格。在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曾在美国工作,后赴英国攻读法律。2006年,移居北京,现在在一家IT企业从事法律工作。工作以外,喜欢全国到处跑,通过认识不同的中国人、中国事,思索香港在整个国家中所身处的位置和能发挥的作用。
1*很好读,睡前读物和厕所读物。 2*能够从一些比较微观的方面了解香港。 3*作者有大男子主义倾向。 4*辩证得有点舔,不是特别真诚。 但是从另外的方面看,作者徐天成自己给本书的定位也应该仅仅只是大众读物而已(书中有所提及),所以也算是做到了轻松、有趣、长见识。使得我...
评分终于在用了几个上下班时间和小半个周末看完了这本由香港作者徐天成写的《我们香港这些年》这本书。书本的装帧是个人比较偏爱的线装版,平摊阅读非常方便;牛皮纸色封面的书,透着一种年代感。 本书为我们讲诉了作者从1977年至2015年这些年个人的经历以及香港所发生的事。列举...
评分当年是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去的香港,她带我去了很多地方,我对香港最初的认识也全是她所传授给我的,得之启蒙,我知道了很多丰富有意思的事情 还记得我在香港的街道上,看到那三个字的条幅触动很大,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可以言论自由,是有着一个怎样的历史渊源才可以和我们不一...
评分国内有一份著名的时报,如果你在百度上,将这报纸的名字和“香港”这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搜索,所得出的结果,一定会令你大开眼界。假如你是这份时报的长期读者,你大概会觉得,香港这个城市,已经不是衰不衰落的问题——它简直快要沦陷了。 当然,将香港以“沦陷前夕”这种末日...
评分小时候看过很多港剧,对香港的印象是迪士尼、国际化,但也无太多感觉,知道看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深深地为这个五光十色的胶片式的城市着迷。长大后特别爱看麦兜系列,里面承载了很多温婉派的老香港普通人的故事。后来去了香港几次,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在这种市井与现代有机...
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这个小岛上的同胞
评分前半本还称得上是“香港这些年”,后半本不如说是作者“我的这些年”吧,主阵地北上了整个视角难免会变。我觉得也不是很多评论里说的“克制”“跪舔”,若是按吕大乐的世代论来看,作者这样的第三代香港人,如此看法实属正常。看到他和朱凯迪是幼稚园到中学的同学,我真是笑出声
评分流于表面
评分其实是“我”的这些年。书写得偏保守。由于是模仿我们台湾这些年,所以比较套路化。感觉作者有点像这些年来大陆拍片的香港导演,不仅失去了港式风格,大陆人的兴趣点其实也把握得似是而非。这种以身边事建构大历史的工作看来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喜闻乐见,看后又有足够的信息量。这本书做得不够。
评分作者彬彬有礼,努力掩饰,讲话照顾到方方面面的情绪,连批评都带着“万不得已”的感觉,勤奋上进,体现出一种中小城市中产阶级的教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在官方的命题作文、学者的政治考量和网络的窃窃私语之外,看到比较真实质朴的港人心态。个人认为,香港的本土意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也并不值得寄托太多的政治理想。或者说,走向政治和历史舞台,香港才刚刚开始,台湾则渐似散场,大陆完全看不到不知道该怎么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