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闪耀的香港,文艺作品里的香港,娱乐明星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疯狂购物的香港,迪士尼乐园的香港,颠沛流离终于回家的香港,充满活力又无所依傍的香港。受关注的香港,被遗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压抑的香港。
你的香港,我的香港。
他的香港。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 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
徐天成,七零后,拥有内地与香港的律师资格。在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曾在美国工作,后赴英国攻读法律。2006年,移居北京,现在在一家IT企业从事法律工作。工作以外,喜欢全国到处跑,通过认识不同的中国人、中国事,思索香港在整个国家中所身处的位置和能发挥的作用。
每去一个地方之前,我都会对它的历史文化先做一番功课…全书采用编年体,所以我决定去买实体书…原来香港在70年代才废除纳妾制度…终于明白为啥大家都不习惯叫阿娇钟欣桐…看到1984,才真正看懂小时候的历史书……清政府当年签的条约是把香港和九龙永久割让,而新界等200多个离...
评分《我们香港这些年》是七零后香港作家徐天成所著,他带来的不仅是自己多年的成长经历,而且是从1977年到2015年近四十年的香港历史的转变。 本书主要讲述了香港从英国政权到香港回归以后的历史变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转变。通过作者的亲身感受,以及大陆熟悉的电影、歌曲等方式...
评分国内有一份著名的时报,如果你在百度上,将这报纸的名字和“香港”这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搜索,所得出的结果,一定会令你大开眼界。假如你是这份时报的长期读者,你大概会觉得,香港这个城市,已经不是衰不衰落的问题——它简直快要沦陷了。 当然,将香港以“沦陷前夕”这种末日...
评分 评分小时候看过很多港剧,对香港的印象是迪士尼、国际化,但也无太多感觉,知道看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深深地为这个五光十色的胶片式的城市着迷。长大后特别爱看麦兜系列,里面承载了很多温婉派的老香港普通人的故事。后来去了香港几次,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在这种市井与现代有机...
前半本还称得上是“香港这些年”,后半本不如说是作者“我的这些年”吧,主阵地北上了整个视角难免会变。我觉得也不是很多评论里说的“克制”“跪舔”,若是按吕大乐的世代论来看,作者这样的第三代香港人,如此看法实属正常。看到他和朱凯迪是幼稚园到中学的同学,我真是笑出声
评分对香港有所了解的人,会在书中看到许多令人莞尔的细节。这么一本小书说不尽香港的方方面面,但这种尝试确实提供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平民化视角,可供轻易地进入和退出。
评分感觉作者一直在贬低港人,然后说内地的好....真没必要啊
评分感觉作者一直在贬低港人,然后说内地的好....真没必要啊
评分作者彬彬有礼,努力掩饰,讲话照顾到方方面面的情绪,连批评都带着“万不得已”的感觉,勤奋上进,体现出一种中小城市中产阶级的教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在官方的命题作文、学者的政治考量和网络的窃窃私语之外,看到比较真实质朴的港人心态。个人认为,香港的本土意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也并不值得寄托太多的政治理想。或者说,走向政治和历史舞台,香港才刚刚开始,台湾则渐似散场,大陆完全看不到不知道该怎么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