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记述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来台湾。一九六八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着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一 读这本书,触动最大的是齐邦媛在乐山求学时期,在老师朱光潜的指导下,她整日浸淫在雪莱、济慈、华兹华斯、莎士比亚中。此外,还有少女心中的空军英雄张大飞每周一次的来信。 那时她十六七岁,从东北到南京,经武汉至湖南,再到中国的西南边,穿过了大半个中国。日本的飞机...
评分我自觉书读太少,所以近来在赶路的同时从不往回翻看。《巨流河》是个例外,忍不住看了第二遍,而且看一次哭一次,不是看到某处动情地哭,而是合上书,默默地,无言地静静流泪。 这本书有点齐邦媛自传的味道,按时间和主题梳理了从出生到晚年的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中间偶有...
评分说实话,《巨流河》给我的感觉并不好。这种不好就像是筷子掉在了地上的那种不好——去重新拿一双太麻烦了,用纸巾擦擦又有些不放心——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我想主要是跟作者后半部分的叙述方式有关系,在这本书的前半部作者的叙述是以时代为主兼论个人,而到了后半部分,...
评分原作: 萨满 同时发表于微信号: 书与咖啡馆 ( ID: readingandcoffee). 关于书与咖啡馆的精致分享, 敬请关注! 我们只推荐精品。 微信搜索公众账号: 书与咖啡馆 ~~~~~~~~~~~~~~~~~~~~~~~~~~~~~~ 革命者的历史是一部断代史,劲书风云而不见苍生。...
评分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中年后在美国进修,在编译馆编教材的情形,以及作者着墨不多的故人,如得失忆症伏在打字机上哭的兰熙,念杜甫诗的鲁巧珍。。。有些细节很感兴趣,如国民党初到台湾时经济和政治治理,如台糖(蔗渣板),台铁(自动信号系统),两路案,遣送日本人。。。书的结尾部分非常好!
评分出国旅行的往返航班上读完,哭了很久,战争年代的家国情怀伟大又质朴真诚。
评分讀的台版,一個多月,陸陸續續地看完了。淚目兩次,感慨無數。
评分买的台湾版。前半生写得精彩极了,后半部分讲台湾生活有时候会觉得在读工作报告,有些枯燥,不过关于文学的部分还是很不错。(写少女时期就是年轻的口吻,年长了以后就是年长的口吻。)一些已经知道的历史事件,在她的描写下更加生动,更私人吧。了解四九年以后台湾人民的想法,多少对现在的局面有些理解了。喜欢齐邦媛这种有自己的立场,但依旧客观的描写。(最后!齐世英真的好英俊啊!)
评分所有大陆版本的《巨流河》都是阉割版本,不及台湾版本一半水准,愧对齐邦媛先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