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交流的口頭藝術實踐

作為交流的口頭藝術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硃剛
出品人:
頁數:317
译者:
出版時間:2015-3
價格:76.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6157817
叢書系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俗學研究書係
圖書標籤:
  • 民俗學
  • 語言
  • 社會史
  • 演述
  • 民歌
  • 儀式
  • 交流
  • traditional
  • 口頭藝術
  • 交流實踐
  • 語言錶達
  • 文化傳承
  • 社會互動
  • 敘事技巧
  • 溝通方式
  • 公共演講
  • 非書麵文本
  • 對話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為交流的口頭藝術實踐——劍川白族石寶山歌會研究》分為上編和下編。上編“理論研究”主要以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語言轉嚮”為背景,在語言學、哲學、民俗學的學術史迴溯中,深入解析瞭民俗學中的“演述”概念,進而指齣:當代民俗學理論從“事象”到“事件”的轉變,以及重視情景化語境中的語言使用,既符閤人文學科以語言為中心進行理論求索的潮流,也是交流民族誌理論所承接的民俗學研究範式的新發展。下編“田野闡釋”在上編論證之問題意識的基礎上,結閤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文化空間”概念,以白麯演述(文化錶現形式)的交流行為中心,利用交流民族誌的工作模型,闡釋瞭石寶山歌會的文化功能—祈福禳災、驅邪求雨、繁衍人口、整閤社會。文後附有一定數量的白麯謄寫文本、翻譯以及田野日誌。

著者簡介

硃剛

男,白族,1980年齣生於雲南大理,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民俗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口頭傳統、民族學等領域的研究。

圖書目錄

緒論
一 研究的緣起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對象
四 研究過程
五 術語簡釋
上編 理論研究
第一章 石寶山歌會研究的學術史梳理
一 關於歌會的介紹性資料
二 歌會的曆史文化探索
三 平行個案:以花兒研究為參考
四 其他理論著述
第二章 石寶山歌會研究的理論基礎:語言轉嚮
一 語言轉嚮:20世紀人文學術的重大變革
二 赫爾德奠定的語言轉嚮因子
三 語言轉嚮與語言學的範式革命
四 民俗學的學術史反思
第三章 石寶山歌會研究的新視野:以演述為中心的方法
一 民俗學範式轉換的曆史軌跡
二 演述的概念演進:從喬姆斯基到海默斯
三 演述之解析:以鮑曼為中心的視野
四 以演述為中心的民俗學方法的理論前景
第四章 石寶山歌會研究的新視野:交流民族誌
一 背景:言語研究的確立
二 言說民族誌及基本觀點
三 理論脈絡:以20世紀70年代為中心
四 理論工具:言說模型
五 交流民族誌對歌會研究的啓發
下編 田野闡釋
第五章 石寶山歌會的曆史與地理環境
一 曆史沿革及地理環境
二 曆史文獻中的石寶山
三 歌會的人文地理空間
四 歌會與曆史上的古道貿易
第六章 石寶山歌會的地方性知識
一 民間傳說中的歌會
二 歌會與農業生産
三 歌會的時間意義
四 歌會起源的批判視野
第七章 石寶山歌會的交流民族誌解析
一 歌會的環境和場景
二 歌會的文化規範
三 白麯的文類解讀
四 白麯的口頭詩學反思
第八章 石寶山歌會的交流事件分析
一 事件分析一:以2006年的個案為例
二 事件分析二:以2008年的個案為例
三 事件分析三:以2012年的個案為例
四 啓示:歌會研究的幾個誤區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2008年現場對歌選錄一
附錄二 2008年現場對歌選錄二
附錄三 2008年現場對歌選錄三
附錄四 田野日誌選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略嫌簡單

评分

主要看的是案例分析部分,戴爾海姆斯SPEAKING Model運用的很好範例。據說前麵的學術史也很有意思,有時間細看。PS:果然前半部分看不懂,暫時棄瞭。。

评分

Dell Hymes交流民族誌的實踐運用,總覺得還是流於錶麵,就是理論套現象

评分

略嫌簡單

评分

無“歌”(隻有詞,不如改叫嘻哈會?)的歌會研究,行之不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