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preface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加深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认识
(二)促进中欧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
(四)将博洛尼亚进程继续不断推向深入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核心概念
(一)欧洲一体化
(二)博洛尼亚进程
(三)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
(四)高等教育区域合作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国家中心主义价值导向
(一)新功能主义
(二)自由政府间主义
(三)经济增长极理论
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一)起始阶段: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到欧洲委员会
(二)深入阶段: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
(三)融合阶段: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三、文化认同孕育欧洲认同
(一)欧洲文化同一性的思想渊源
(二)欧洲文化多样性的助推作用
四、新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五、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合作
(一)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
(二)美国高校的战略联盟建设
(三)拉丁美洲高等教育一体化
(四)非洲高等教育与研究空间
(五)澳大利亚大学与社区联盟
第三章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里斯本公约》(1997)——奠定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法律基础
二、《索邦宣言》(1998)——提出欧洲高等教育区设想
三、《博洛尼亚宣言》(1999)——确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目标
四、《布拉格公报》(2001)——终身学习纳入博洛尼亚进程
五、《柏林公报》(2003)——博士阶段教育确定为博洛尼亚进程内容
六、《卑尔根公报》(2005)——构建学位体系和质量保障标准
七、《伦敦公报》(2007)——在全球化视野中应对挑战
八、《鲁汶公报》(2009)——确定博洛尼亚进程到2020年的发展方向
九、《布达佩斯一维也纳宣言》(2010)——欧洲高等教育区正式启动
十、《布加勒斯特宣言》(2012)——创建并连接国家、地区与全球高等教育区
第四章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运行实践
一、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制度
(一)构建学位资格框架
(二)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实施区域学分积累制度
(四)推行《文凭补充说明》
(五)制定终身学习资格框架
二、构建定期会议的工作机制
(一)教育部长会议
(二)博洛尼亚峰会
(三)博洛尼亚进程后续工作组
(四)工作小组
(五)博洛尼亚秘书处
(六)博洛尼亚政策论坛
三、国际化组织和团体的推动
(一)欧盟委员会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委员会
(三)欧洲大学协会
(四)欧洲高等学校协会
(五)欧洲学生会
(六)泛欧洲国际教育组织
四、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
(一)实施“伊拉斯谟计划”
(二)建立“欧洲研究区”
(三)构建教育部长会议制度
五、促进各类人员的流动
(一)部长会议政策指导
(二)各签约国立法推动
第五章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的角色功能
一、德国
(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滥觞
(二)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
(三)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
(四)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
二、法国
(一)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
(二)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
(三)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
(四)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
三、英国
(一)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演进
(二)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缘由
(三)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举措
(四)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
四、意大利
(一)意大利高等教育发展的缘起
(二)意大利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
(三)意大利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
(四)意大利高等教育改革的功效
第六章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发展走向
第七章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