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

武士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日] 新渡户稻造
出品人:
页数:192
译者:朱可人
出版时间:2016-1
价格:32.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394324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日本
  • 武士道
  • 文化
  • 日本文化
  • 日本文学
  • 新渡户稻造
  • 我想读这本书
  • 好书,值得一读
  • 武士道
  • 日本文化
  • 历史哲学
  • 传统美德
  • 武士精神
  • 忠义之道
  • 武士阶级
  • 封建社会
  • 道德修养
  • 自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武士道》已成为解读日本民族精神的入门书,是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在美国用英语写作而成。

《武士道》一出版即在西方社会引起极大反响,短时间内被译成日语、法语、德语、俄语、波兰语、挪威语、波西米亚语、匈牙利语等多种语言译本。

新渡户稻造将日本武士道同西方的骑士精神、基督教教义等主流思想进行类比,援引孔孟之道和王阳明的哲学观点,从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等几个层次展开论述,层层剖析,立体展现日本武士阶层的行为准则及处世哲学,用“武士道”解释了日本崛起的精神动力。

身为武士,腹中空空也不能表现出饥饿,否则是一种耻辱。

刀匠不仅是工匠,还是富有天赋的艺术家,他的作坊就是他的殿堂。

只将平时认为值得交友的人,作为战时的敌手。

蔑视死亡是勇敢的行为,而在生比死更可怕时,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编辑推荐】

一切“道”都代表着一套准则和价值规范。武士道,或者说武士道精神,原本是一种制度、一个阶层的行为准则,后来逐渐演变成道德教育、国民信仰,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内核。目前我们所推崇的“职人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等均由“武士道”展开。

在今天,“武士道”的意义或许可以用一部知名动漫中的话来诠释:

“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武士了,然而,人都会有不能忘却的东西,即使有一天弃剑的时代到来,这一灵魂约束的正直之剑也绝不能丢弃。”

【名人推荐】

读了《武士道》便能充分了解日本人的特性。——(美)富兰克林·D·罗斯福

如果不了解封建制度和武士道,那么现代日本的道德观念会是一个不解之谜。——(日)新渡户稻造

作者简介

新渡户稻造

にとべ いなぞう

1862.9.1 — 1933.10.15

日本岩手县盛冈人

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育家

基督教徒,主张国际和平,为日美友好做出了卓越贡献

早年留学欧美,在德国哈勒大学取得农业经济博士学位。

曾担任国际联盟副事务长、第一高等学校(现东京大学前身之一)校长、东京女子大学创立者

1984年,新渡户稻造肖像被用在5000日元纸钞上。这是日本财务省首次在纸钞上采用国民学者肖像,以纪念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福泽谕吉、夏目漱石也位列其中。

【译者简介】

朱可人

1990年出生于北京

香港中文大学英语文学学士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

目前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劳工组织工作

目录信息

第一版序
增订第十版序
一、作为道德体系的武士道
二、武士道的起源
三、义——要正直,要公正
四、勇——敢作敢当的精神
五、仁——恻隐之心
六、礼——与喜悦者共喜悦
七、诚——诺言无需凭证
八、名誉
九、忠义
十、武士的教育与训练
十一、克己
十二、自杀及复仇的制度
十三、刀——武士之魂
十四、妇女的教育及其地位
十五、 武士道的影响
十六、 武士道的处境
十七、 武士道的未来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近日读到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写陈凯歌《无极》的影评,提到眼下的情况可以说是“后理想主义的时代”:“不管这个曾经的‘理想’是什么,但那至少是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之上的雄心壮志,类似英雄对于胜利的追求;但是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理想’退位,‘欲望’登场。...  

评分

武士道的精神归根结底是什么? 是儒的精神! 早在圣德太子时代,儒学就被引进到日本,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术被运用到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中。之后的奈良、平安时代,儒学逐步渗入到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但这种被借用来的外来文化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充分重视,儒学一直被视...  

评分

评分

平心而论,作者视野很广,这样一本小书中几乎做到了旁征博引。只不过不能客观看待武士道的教条及影响,用各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论证其正当性,极力护短不免可笑。 对武士道略有批判,不过很有分寸,点到为止而且往往会提出这种诡异的行为乃是为了“更高的价值”。另一个特点是几乎...  

用户评价

评分

半科普性质的阅读,有启发。译者是25岁的年轻人,有难度????

评分

短短几章勾勒出了武士精神的风貌,但作品中无可避免地充满了对武士道的辩护。作者将武士道的忽视个人解释为牺牲,将无意义的赴死解释为荣耀,在其文化内部可理解,但外部观望之下仍旧展现出一种主动的麻木。与其是作者努力想自证的客观,不如说是对民族文化尽可能的袒护,是日本人从自己的基础出发观望——也是对西方的辩解。武士道忠、诚、义固然十分动人,而这动人的背后却是专制与残忍的胜利,将女子为男子的牺牲、个人为国家的牺牲解释为理所当然,同时,作者将西方语境的基督教义直接类比在武士道精神之上,用此为这身后之物辩护,未免有失公允。

评分

男权社会下的作者也是直男癌重症患者,主观性太强,跟美国人写的菊与刀一比,真的不值一看

评分

算是归纳了武士道明确遵循的哪些道德,感觉只看目录就够了。可能原本是写给西方人看得,有时候觉得废话较多。一直与基督教和骑士精神做对照也不喜欢。

评分

半科普性质的阅读,有启发。译者是25岁的年轻人,有难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