痖弦以诗之开创和拓植知名,民谣写实与心灵探索的风格体会,蔚为现代诗大家,从之者既众,影响极为深远。《痖弦诗集》收诗人创作以来所有作品于一秩,略无遗珠,允为定本,现代诗之巅峰谷壑,阴阳昏晓,其秀美典雅,尽在于斯。
《痖弦诗集》收有英文的译诗,由痖弦自己翻译,曾于1968年5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出版过。当时,为了使作品能追上英美语文的水平,全部译稿曾央请同房的美国朋友—— 一位青年诗人高威廉(William C. Golightly)加以修正;他不谙中文,改错了不少地方,虽然中文意思错了,但在英文里却能构成新意,成为一个庞德式的美丽的错误。
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32年生,青年时代于大动乱中入伍,随军辗转赴台;复兴岗学院影剧系毕业后,服务于海军。痖弦曾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创作中心,嗣后入威斯康辛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主编《创世纪》《诗学》《幼狮文艺》等杂志,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二十余年,并主讲新文学于各大学,现专事写作。著有《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聚繖花序》(I、II两册)《记哈客诗想》等。
或曰,“痖”就是“哑巴”的意思,取其谐音,而“痖”的象形字体将“病”与“亚洲”的“亚”结合了起来,而“弦”有“弦外之音”的意思,合起来近似于“无声的中国”仍旧翻涌着“潜在的激流”之义。这个笔名其实是对戒严时期台湾政治当局的一种“命名的抗议”。
詩的分類法與詩人的關鍵期:如何認識次要作品? 人們就開始偏愛他們自己修築的籬笆 ——瘂弦《乞丐》 一 也許是陳詞濫調:正如同雪花或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每一個詩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造物。而正是在這樣的世界裏面,人卻傾向於使用分類學的方式來理解客體。無論如何,自亞里士多...
评分痖弦的诗并不好读,尽管他较少玄虚的概念却较多具体的意象与事实。如《上校》一诗: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经听到过历史和笑 甚么是不朽呢 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
评分读诗尚多,各时代、诸流派,皆有涉略,然“消化”似无,只在内在上徒添了寥寥诗意。日前又读超量的评论,诸如新批评等等,然无以取法。兀自求索,以为批评。 古典与现代是两个半体,而不再是作为界分而指向自我。(笔者尚无法对“古典”进行一番“正义”的界定。) (古典与...
评分 评分既未见到别人说这首诗,那吾便随口几句。胡说八道,可发一笑。 诗如下: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
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诗集啊,总是不如在别处不经意窥到的一两首。
评分书本封面纸板设计问题吧,塑封拆开没多久 封面就膨胀变形了
评分一直觉得读诗集是个特别艰难缓慢的事情,每一首诗承载的密度都大到我不敢只是读过一遍就可以自认为领会。诗需要被读,被反复地读,这也都还不够。那些感叹管窥才精彩的读者,大概是被自己长期浸淫在巨大而简单的口号式文字传播时代里的阅读习惯给害了吧!诗的确是片段语句的组合,但只见过某个片段就产生理解共鸣的人,是远远无法领会诗歌整体的精神的。而痖弦的不朽就在于他那诗歌中极有力量的整体性——那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个伟大而有力的理解。
评分惊人的想象力、对意象出人意料的陌生化处理是一首优秀现代诗诞生的基础。现代诗并不是不需要逻辑,但这个逻辑往往隐身于不断跳跃的意象和语义之间,需要透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自然生成。诗歌的意义和逻辑也因此拥有了彼此或无关联的多重指向。痖弦的诗正向我们昭示了这一点:关于现代诗的任何一种逻辑或意义的刻意预设都是没有必要的。此外,感觉痖弦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在日渐成熟后能够轻松驾驭许多种不同类型的诗歌。ps:写在最后的那篇充满荒诞和反讽意味的“诗集的故事”很精彩。
评分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诗集啊,总是不如在别处不经意窥到的一两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