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由牛津大学发行于1991年,已经是第三版。所涉时代始自希腊化时代,迄于文艺复兴末期,两位作者可以说面面俱到,也提供了自古代至现代之前的扼要学术史。
《抄工与学者》勾勒了希腊拉丁文献传播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古昔先贤在文献保存与传播方面的工作和影响,并从文本传承的角度展现了教育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的一些侧面。
1.作者介绍
L. D. 雷诺兹(Leighton Durham Reynolds ,1930-1999), N. G. 威尔逊(Nigel Guy Wilson),牛津大学古典学教授
2.译者
苏杰,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著有《三国志异文研究》《中西古典语文论衡》,译有《西方校勘学论著选》等
按语 这是本学期的一篇作业。鄙人不通西学,能举出那么多西方古典文献的事例,端赖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古典学术史》上下卷之赐。这本《古典学术史》对于校勘学和文法学如此重视,使我辈读来不仅受用,而且亲切。忽而忆及去年曾因仲伟民老师赐告,就西方文献学当读何书事请教张...
评分按语 这是本学期的一篇作业。鄙人不通西学,能举出那么多西方古典文献的事例,端赖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古典学术史》上下卷之赐。这本《古典学术史》对于校勘学和文法学如此重视,使我辈读来不仅受用,而且亲切。忽而忆及去年曾因仲伟民老师赐告,就西方文献学当读何书事请教张...
评分 评分As we said in the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this book is designed as a simple introduction for beginners to a field of classical studies which generally remains little known or understood despite its importance and intrinsic interest. In schools and uni...
译者的问题意识总之是在中西古典学的比较方面,但是纯粹的平行比较究竟有没有路子可走也是问题,希望看到更具体的成果问世。中国的古典学,终究还不能算是完全自由形成生长的领域,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以及意外遗留钞本的现状,恐怕孕育不出译者平时关注的“求其原貌”的校勘理念,目前来看,恢复历史性的文本已经很难达到了。我想这也是做校勘训诂学和版本学的一个不同
评分读了文艺复兴以前的部分,先得说译笔信达雅,再说作者实在渊博,连毛泽东都勺上了。很多问题和中国古代的文献有共通之处。
评分梳理了文本传承与校勘史,给出了校勘学入门的引子,注文与索引里给出了足够多的参考文献。对于初学者的确是好书。译文唯一重大失误是所有引文中的非词尾sigma都讹为ς,究其因,是原作所有引文中的sigma均为lunate sigma(类似C/c),大概译者或编辑以为是印刷中导致ς失去尾部,所以全部按照ς进行转誊。作为一部书籍传承史和校勘学入门的译文,出现这种大面积错误略有些讽刺。望尽快订正。
评分去年读过一遍,中西文献学还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评分piger ipse sibi obstat。第一次读文献传播史,真是令人舒服的翻译。alas,感激以前的抄工和学者们,到手的文献是多么珍贵。想起我那天天以咂伊利亚德的微妙滋味为乐趣的老教授,真的希望他永生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