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路上

革命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央編譯齣版社
作者:楊露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5-10
價格:7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172794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翻譯
  • 麥田的守望者 在路上 等待多戈 內部發行 翻譯研究
  • 現代性
  • 社會科學
  • 文學
  • 文化政治
  • 不錯的一本好書
  • 革命
  • 革命
  • 曆史
  • 奮鬥
  • 道路
  • 精神
  • 時代
  • 英雄
  • 奮鬥史
  • 中國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翻譯或許是一個不可能性、一次背叛、一場欺騙、一個發明、一道希望的謊言——但在過程中,它使讀者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好的聽眾:比較不確定、更為敏銳、更幸福。”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是什麼曆史境遇和背景吸引中國官方翻譯機構譯介西方現代派文學作品?知識青年的地下閱讀運動又是如何點燃瞭星星之火,引發思想史上的變革?

當我們審視1949-1979年中國翻譯、閱讀西方現代派作品的曆程,並試圖迴答那些被林培瑞稱為中國“抵禦外來汙染的盾牌”[]的內部發行方式對讀者究竟造成瞭怎樣的影響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對1949-1979年中國翻譯和閱讀西方現代派文學這一現象背後的“現代性”概念進行整理和評估。在翻譯和閱讀西方現代派作品的例子中,《在路上》、《麥田裏的守望者》和《等待戈多》對西方現代性的反思在當時青年人那裏一樣得到共鳴。這三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帶有當時意識形態和美學的烙印,但是同時也帶有譯者的主體性。通過閱讀,青年人開始主體性的重建,直接塑造瞭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的文學實踐。

本書以《在路上》、《麥田裏的守望者》、《等待戈多》三書為案例,研究1949-1979年內部書中的文學部分的譯介,試圖展現翻譯如何在語碼轉換的過程中生成“在地性”(localization)的連接,以及譯作在1970年代的閱讀運動和新時期的現代性討論中扮演的角色。本書係統全麵地介紹瞭翻譯的文本研究、理論研究,對1949-1979年翻譯閱讀史的討論,源文本中的“話語”如何被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的語體轉換、意義闡釋權的轉換,以及中國1970年代開始對現代性的重新認識和圍繞新的現代性理念而起的主體性重建。

著者簡介

楊露,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新加坡國立大學、斯坦福大學碩士,香港大學博士。現為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中文係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現代派文學與戲劇等。

圖書目錄

緒論 1
(一)問題與材料1
(二)基本概念與研究命題5
(三)方法論的更新24
(四)結構與分章43
第一部分 西方現代性的自反:從《在路上》到《等待戈多》的“不安的自由”59
一 《在路上》:奔跑的普魯斯特63
(一)文獻迴顧64
(二)自發性寫作68
(三)自反性的個體78
二 《麥田裏的守望者》:彷徨的反英雄90
(一)文獻迴顧92
(二)“少年史卡茲”風格96
(三)反英雄的個性危機100
三 《等待戈多》:一齣悲喜劇背後的現代性115
(一)文獻迴顧116
(二)“怎麼說?”120
(三)等待什麼?124
第一部分小結130
第二部分 翻譯現代性:跨境的翻譯136
四 翻譯的政治:翻譯的體製化140
(一)文獻迴顧142
(二)1949—1979:意識形態的體製化147
(三)1949—1979:詩學理念的體製化152
(四)1949—1979:贊助人的體製化154
(五)1949—1979:體製化文藝批評的“強勢誤讀”158
(六)結語:毛澤東時代的翻譯體製化162
五 1949—1979:譯者的特殊性170
(一)黃雨石173
(二)“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黃雨石的實踐翻譯觀174
(三)施鹹榮181
(四)“通俗文學”的沉浮:施鹹榮的翻譯為讀者的翻譯觀184
(五)結語:譯者的主體間性189
六 翻譯體製化的烙印:《在路上》的第一個中譯本193
(一)石榮本《在路上》的語詞選擇197
(二)石榮本《在路上》的情節刪減200
(三)翻譯《在路上》的自反性的個體204
(四)翻譯《在路上》的自發性寫作風格208
(五)結語:翻譯中的自我審查211
七 譯者的特殊翻譯策略:《麥田裏的守望者》的第一個中譯本215
(一)翻譯《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語詞選擇220
(二)翻譯《麥田裏的守望者》的情節刪減224
(三)捕手還是守望者?翻譯《麥田裏的守望者》的人物226
(四)少年史卡茲:翻譯《麥田裏的守望者》的風格229
(五)結語:特殊的翻譯策略233
八 現代性睏境敘說的本土化:《等待戈多》的第一個中譯本237
(一)鏡中的讀者239
(二)翻譯英文本還是法文本?243
(三)翻譯悲喜劇之“喜”244
(四)翻譯悲喜劇之“悲”246
(五)結語:全球化的文本與在地的翻譯249
第二部分小結250
第三部分 反思與自反:閱讀中的反叛一代256
九 地下閱讀運動:主體的壓抑與“自我投射”的閱讀265
(一)文獻迴顧265
(二)個人私密空間的壓縮271
(三)地下閱讀運動276
(四)地下閱讀運動中的《在路上》、《麥田裏的守望者》和《等待戈多》281
十 “告彆革命”的書寫:從翻譯語體到個人化的寫作試驗290
(一)文獻迴顧293
(二)翻譯語體:以藝術試驗“對抗話語”296
(三)個人化寫作:新的寫作試驗304
第三部分小結312
結論:互動——告彆革命的全球化時代318
(一)禁書:打開一扇窗319
(二)革命的遺産322
(三)像一個悖論:全球化時代的“主體性”焦慮327
附錄:1949—1979年作為內部書齣版的外國文學作品列錶336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堆砌

评分

個案選的沒啥說服力。這樣的題目,不靠采訪光憑文獻,很難做齣東西來——或者說這也是豆瓣文學研究拖延癥的真病竈

评分

僅看 結論:互動——告彆革命的全球化時代 部分

评分

堆砌

评分

個案選的沒啥說服力。這樣的題目,不靠采訪光憑文獻,很難做齣東西來——或者說這也是豆瓣文學研究拖延癥的真病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