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十六國資料釋證

《資治通鑒》十六國資料釋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陳勇
出品人:
頁數:417
译者:
出版時間:2015-6-1
價格:64.5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6156513
叢書系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曆史考古研究係列
圖書標籤:
  • 魏晉南北朝史
  • 魏晉南北朝
  • 中古史
  • 資治通鑒
  • 曆史
  • 陳勇
  • 資治通鑒
  • 陳勇
  • 資治通鑒
  • 十六國
  • 曆史文獻
  • 史料考證
  • 古代史
  • 通鑒研究
  • 曆史釋證
  • 中國古代史
  • 史料解析
  • 曆史考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由陳勇所著的《資治通鑒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是對《通鑒》前秦、後秦國資料的整理研究。《通鑒》獨傢保存的前秦、後秦國資料數量十分可觀,僅前秦國部分就有二萬八韆字之多。這類資料最初都有確定的齣處.目前大多則已散佚。本書將《通鑑》前秦、後秦國資料全部輯齣,逐條與相應的正史及其他文獻對讀,甄彆其文字、內容的異同與真僞,意在深入挖掘司馬光等人精心篩選、摘錄或改編的這批珍貴史料,為十六國史研究提供一種基礎性的文本。

著者簡介

陳勇,1956年齣生於山東青島。曆史學者。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要緻力於中國古代政治與民族史研究。

圖書目錄

代序言:為司馬光正名——《通鑒》十六國部分的史料價值
一 與諸史不同、具體的史實陳述——《通鑒》十六國史料的判定
二 “遍閱舊史,旁採小說”——《通鑒》十六國史料的齣處
三 “詳引諸書錯互之文,摺衷以歸一是”——《通鑒》十六國史料的瑕疵
結語
《資治通鑒》前秦國資料釋證
捲九一 晉元帝太興二年(319)
捲九四 晉成帝鹹和四年(329)
捲九五 鹹和八年(333)
捲九六 鹹康四年(338)
捲九七 晉穆帝永和二年(346)
捲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捲九九 永和七年(前秦天王符健皇始元年,351) 永和八年(皇始二年,352) 永和九年(皇始三年,353) 永和十年(皇始四年,354)
捲一○○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皇始五年,厲王符生壽光元年,355) 永和十二年(壽光二年,356) 升平元年(壽光三年,宣昭帝符堅永興元年,357) 升平二年(永興二年,358) 升平三年(永興三年,甘露元年,359)
捲一○一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360) 升平五年(甘露三年,361) 哀帝隆和元年(甘露四年,362) 興寜二年(甘露六年,364) 興寜三年(甘露七年·建元元年,365) 海西公太和元年(建元二年,366) 太和二年(建元三年,367) 太和三年(建元四年,368)
捲一○二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369) 太和五年(建元六年,370)
捲一○三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建元七年,371) 鹹安二年(建元八年,372) 晉孝武帝寜康元年(建元九年,373) 寜康二年(建元十年,374) 寜康三年(建元十一年,375)
捲一○四 太元元年(建元十二年,376) 太元二年(建元十三年,377) 太元三年(建元十四年,378) 太元四年(建元十五年,379)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380) 太元六年(建元十七年,381)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382)
捲一○五 太元八年(建元十九年,383)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384)
捲一○六 太元十年(建元二十一年,哀平帝符丕太安元年,385) 太元十一年(太安二年,高帝符登太初元年,386)
捲一○七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太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太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391)
捲一○八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394)
《資治通鑒》獨傢所存前秦國資料輯錄
《資治通鑒》後秦國資料釋證
捲八八 晉懷帝永嘉六年(312)
捲九二 晉明帝太寜元年(323)
捲九四 晉成帝鹹和四年(329) 鹹和五年(330)
捲九五 鹹和八年(333) 鹹和九年(334)
捲九六 鹹康四年(338)
捲九七 晉穆帝永和元年(345)
捲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永和九年(353) 永和十年(354)
捲一○○ 永和十二年(356) 晉穆帝升平元年(357)
捲一○一 晉哀帝興寜元年(363) 晉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太和二年(367)
捲一○三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371) 鹹安二年(372)
捲一○四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 太元三年(378)
捲一○五 太元八年(383) 太元九年(後秦武昭帝姚萇白雀元年,384)
捲一○六 太元十年(白雀二年,385) 太元十一年(建初元年,386)
捲一○七 太元十二年(建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建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建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建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建初六年,391)
捲一○八 太元十七年(建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建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文桓帝姚興皇初元年,394) 太元二十年(皇初二年,395) 太元二十一年(皇初三年,396)
捲一○九 安帝隆安元年(皇初四年,397)
捲一一○ 隆安二年(皇初五年,398)
捲一一一 隆安三年(皇初六年,弘始元年,399) 隆安四年(弘始二年,400)
捲一一二 隆安五年(弘始三年,401) 元興元年(弘始四年,402)
捲一一三 元興二年(弘始五年,403) 元興三年(弘始六年,404)
捲一一四 義熙元年(弘始七年,405) 義熙二年(弘始八年,406) 義熙三年(弘始九年,407) 義熙四年(弘始十年,408)
捲一一五 義熙五年(弘始十一年,409) 義熙六年(弘始十二年,410)
捲一一六 義熙七年(弘始十三年,411) 義熙八年(弘始十四年,412) 義熙九年(弘始十五年,413) 義熙十年(弘始十六年414)
捲一一七 義熙十一年(弘始十七年,415) 義熙十二年(永和元年,416)
捲一一八 義熙十三年(永和二年,417)
《資治通鑒》獨傢所存後秦國資料輯錄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此書“代序言”為作者發表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一文稍作改動(p-103-112)。“代序言”題為《為司馬光正名——〈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文末附“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誤。 其中有十餘處引注為“同行學者網上交...

評分

此書“代序言”為作者發表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一文稍作改動(p-103-112)。“代序言”題為《為司馬光正名——〈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文末附“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誤。 其中有十餘處引注為“同行學者網上交...

評分

此書“代序言”為作者發表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一文稍作改動(p-103-112)。“代序言”題為《為司馬光正名——〈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文末附“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誤。 其中有十餘處引注為“同行學者網上交...

評分

此書“代序言”為作者發表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一文稍作改動(p-103-112)。“代序言”題為《為司馬光正名——〈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文末附“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誤。 其中有十餘處引注為“同行學者網上交...

評分

此書“代序言”為作者發表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一文稍作改動(p-103-112)。“代序言”題為《為司馬光正名——〈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文末附“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誤。 其中有十餘處引注為“同行學者網上交...

用戶評價

评分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自陳寅恪先生以來,已是蔚然顯學,然十六國資料過少,關注十六國的學者不多。陳勇先生緻力於《通鑒》中十六國資料的考證,既為溫公正名,亦為十六國史研究者提供瞭很好的一部工具書,不用再為“用通鑒者為不入流”而挨罵瞭。

评分

中國學界早該齣這種紮實性的工具書瞭!要是添上鬍注就完美瞭!

评分

中國學界早該齣這種紮實性的工具書瞭!要是添上鬍注就完美瞭!

评分

參考工具書。

评分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自陳寅恪先生以來,已是蔚然顯學,然十六國資料過少,關注十六國的學者不多。陳勇先生緻力於《通鑒》中十六國資料的考證,既為溫公正名,亦為十六國史研究者提供瞭很好的一部工具書,不用再為“用通鑒者為不入流”而挨罵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