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浙江杭州沦陷,原处萧山的湘湖师范被迫南迁流亡办学,师生一路辗转至义乌、松阳、庆元、景宁等地。外婆在湘湖师范的四年青春时光转瞬即逝,而在此结识的同学师长、奠定的价值观,却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一生。70年后的今天,在一次偶然整理旧物时,外孙发现了一本当年的毕业留言册 。这次偶然的相遇,连接起了外婆的现在与过往。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所有舞台宏大、布景繁复的大历史,都是一个个平凡人细微的个人生活史。当“抗日战争”这段70年前的大历史逐渐淡出所有人的真实记忆、纪念沦为国家意志下的庆典仪式时,历史是空洞的、属于过去的 、与己无关的。但是历史本应是鲜活的,它与一个个面目清晰、情感跃动的人密切相关。外婆和她的同学们,70多年前就是这样的历史亲历者。
《繁花》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平如美棠》作者饶平如,学者梁鸿,诗人严彬,阅后感动推荐!
刘梅香(1923— ),浙江松阳人,1941—1945年入学南迁后的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湘湖师范”),因抗战形势需要,先后流亡至松阳、庆元、景宁等地学习。1945年毕业后在浙江任小学教师,直至退休。
张哲,浙江杭州人,曾从事互联网和媒体工作。
外婆大我60岁,自有记忆起,我就住在外婆家。外婆家在小村子里,三面环山,一条小路穿过村庄通向公路,小溪和公路弯曲并行。那时我三周岁,能说会唱,在村子里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外婆没上过学,不认字,只能勉强识得电话本上的数字,但是我认为她是家族中最有智慧的人...
评分你 有没有耐心坐下来陪外婆聊过天 你 有没有想过外婆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你 有没有听外婆讲过以前的故事 著名学者周国平为生病的女儿妞妞写过一本札记:《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全书以父的亲日记作为形式,记录妞妞成长的各种细节。生者因其对生命的无能为力而记录的一段文...
评分读这本书就是15年,刚出就拿到手读完了。然后前两天单向杭州423疯狂朗读夜,跑去找朋友请她吃蛋糕,被店长发现了,说要Q我这种读书日寿星去朗读。慌张翻书,然后书包里就有这么一本。因为我外公给我家留了一本传记。我真的觉得没有几个人,能在有生之年弄清楚自己的祖辈经历了...
评分10月18日,母亲离开我们两周年了。今天我花了一个上午,把《梅子青时——外婆的青春纪念册》再翻了一遍。几个月前,我看这本书,时时联想起母亲;母亲没有留下自己的“青春纪念册”,而这本书正是这一代老人的集体回忆。 外婆叫刘梅香,她口述生平,她的外孙记录,于是便有了这...
评分声名未噪之时,诺兰曾拍过一部叫《跟踪》的电影,借主人公之口道出“一个二十多岁、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多半会将自己想象成一个作家”这普世金句。 我当然也有过类似的作家梦,因为发梦又不要缴保证金,无论咸湿梦,发财梦,强国梦,庄生晓梦,春秋大梦,双眼一闭,或者睁着,幻...
#看完好唏嘘,那个年代用毛笔留言用书信来往,但是也遭遇战乱和平穷,美好又残酷。全篇末外婆说的那句话是个完美的结束。
评分一直对日本私小说意见颇大,这本书也算发扬了自私到家的本领,几欲读不下去。而且书的字号也尤为奇怪,作为记述者的外孙,喧宾夺主占大字号,外婆回忆小字,这是很少见的。婆孙的互动可以感人,但作者狭窄的视角和不肯进行雕琢随意的文笔严重拉了后腿。前阵子读了也是杭州的《山居杂忆》,那才叫好的历史回忆录,能流传的回忆录。
评分叙事呢,像少年π,像英国病人,像夜访吸血鬼,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电影,应该就明白我表达的那个意思。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仅仅是冲着本书第197页,以及254页的两张照片,我就能迷恋地看上十分钟不眨眼。
评分合上书,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那辈人经历了炮火的洗礼、经历了文革的错乱,经历了与以往故人的相聚和惜别。记忆由70多年前的同学录再度开启,外婆略带方言的口音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很亲切。文笔也是干净利落、不加过多的修饰,让人觉得感动是由心而发。
评分好喜欢外婆,世界也好小,外婆的其中一个学生还是我的校长!比《乱时候,穷时候》要好看,可能跟地域有关系,总归是自己所在的城市,方言看起来亲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