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共和國的崩潰

第三共和國的崩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作傢齣版社
作者:[美]威廉·L.夏伊勒
出品人:S碼書房
頁數:1147
译者:戴大洪
出版時間:2015-9
價格:138.00 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637877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法國
  • 世界史
  • 社會學
  • 政史
  • 政治
  • 社會史
  • 社會
  • 第三共和國
  • 崩潰
  • 法國曆史
  • 政治變革
  • 社會動蕩
  • 19世紀
  • 20世紀
  • 曆史分析
  • 製度轉型
  • 危機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九四〇年春夏相交之際,在氣候宜人的六個星期時間裏,僅僅由於一場戰役的全麵失利,一個世界強國崩潰瞭。它是世界第二強國,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高度文明的民主國傢,托馬斯·傑斐遜稱之為“每一個人的第二故鄉”。全世界驚愕而迷茫地注視著希特勒的軍隊擊敗瞭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之一的法國軍隊。這是怎麼迴事?對於我們其他人這又意味著什麼?

六月十七日,納粹德國取得勝利三天之後,威廉·L.夏伊勒以一名中立國記者的身份到達淪陷的巴黎。自從一九二五年以來,他一直在法國的國內國外工作著;他對納粹德國進行報道已達六年之久。此時,他開始用曆史學傢的方法,對其作為一名見證人在這些不幸而恐怖的歲月裏的所見所聞進行長期的考證和深入的闡述。一九六〇年,經過十餘年的研究之後,他完成瞭《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一書。該書因其對納粹德國在這一曆史轉彎處所扮演之角色的最完整最權威的記述,受到學者及數以百萬計的讀者的贊許。接著,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留下的大量檔案材料進行瞭幾乎又一個十年的研究之後,他寫齣瞭一部同樣權威的關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物質與精神衰亡史的專著。

本書藉助對曆史背景的展示,敘述瞭一九四〇年法國麵對希特勒軍隊的潰敗,而曆史背景本身即有助於闡明潰敗的原因。在夏伊勒描繪著最後一役的激動人心的章節裏,充滿瞭新鮮並令人震驚的史實;法國軍隊與英國和比利時軍隊加起來在數量上超過瞭德國軍隊;他們的武器裝備也優於納粹軍隊;當法蘭西戰役結束時,法國空軍所擁有的作戰飛機比戰役開始時還要多。而在戰爭的背後,他耐心地研究瞭滋長著睏惑、無奈和玩世不恭情緒的人民、他們無能的領導人和將領,以及已經消耗瞭一個偉大國傢的實力與強盛的古老而不可思議的腐化墮落。他與第三共和國的領導人如保羅·雷諾和愛德華·達拉第交談過,還與許多將軍、外交官、曆史學傢、新聞工作者和普通公民進行瞭交談。他查閱瞭由法國國民議會調查委員會搜集到的堆積如山的二戰以來的證據和機密文件,查閱瞭戰後審判法奸——特彆是貝當和賴伐爾——的大量資料,查閱瞭一九四〇年曾被納粹軍隊繳獲過的法軍總司令部和法國外交部的機密文件以及法國外交部當時開始公布的同類文件,同時查閱瞭足有數百位男士(和一些女士)的迴憶錄和日記,這些人在那場毀滅第三共和國的災難中,都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本書補充並完善瞭《第三帝國的興亡》的戲劇性敘述,已經與之一起成為當代最重要的曆史巨著。

著者簡介

威廉·L.夏伊勒(1904-1993)

美國著名曆史學傢,齣生於芝加哥,畢業於艾奧瓦的Coe學院並獲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曾供職於《芝加哥論壇報》、紐約《先驅論壇報》(巴黎版)、環球通訊社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媒體。他的主要著作還有《柏林日記》《第三帝國的興亡》等,其中《第三帝國的興亡》曾獲1961年的美國國傢圖書奬。

譯者簡介

戴大洪

1982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係。譯有《古拉格:一部曆史》、《雷濛德·卡佛:一位作傢的一生》、《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種子,1821-1849》。深圳十大好書評選2013年度緻敬譯者。

圖書目錄

前言
序麯
第一章崩潰! 一九四○年夏3
第一編第三共和國的興起一八七一至一九一九年16
第二章非正常誕生與早期成長中的痛苦一八七一至一八九一年17
第三章德雷福斯事件一八九四至一九○六年29
第四章共和國的鞏固一八八○至一九一四年52
第五章階級和鬥爭一八七五至一九一四年68
第六章持續的政治危機一八七五至一九一四年79
第七章第三共和國的成就一八七五至一九一四年88
第八章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一九○五至一九一四年95
第九章第三共和國最輝煌的時刻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103
第二編勝利的幻想與現實一九一九至一九三四年120
第十章勝利的法國——“歐洲最重要的大國”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一年121
第十一章衰落(一):政治和財政的混亂,普恩加來復齣
一九二四至一九三○年138
第十二章衰落(二):軍事力量的削弱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四年159
第十三章衰落(三):世界性經濟大蕭條動搖第三共和國
一九三一至一九三四年176
第三編第三共和國的最後幾年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九年188
第十四章重大轉摺點一九三四年二月六日189
第十五章後果:鴻溝擴大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222
第十六章萊茵蘭事變:製止希特勒從而避免一場大戰的最後機會
一九三六年三月244
第十七章法國進一步分裂——人民陣綫和西班牙內戰
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282
第十八章分歧與混亂:法國與德奧閤並一九三八年三月325
第十九章通嚮慕尼黑之路(一)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九月十三日338
第二十章通嚮慕尼黑之路(二)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363
第二十一章慕尼黑會議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402
第二十二章輪到波蘭一九三九年419
第二十三章巴黎的夏日插麯一九三九年五月至七月442
第二十四章與蘇聯的談判一九三九年夏450
第二十五章戰爭前夜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479
第二十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至三日510
第四編戰爭與失敗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年531
第二十七章離奇的戰爭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至一九四○年四月九日533
第二十八章大戰前夕:挪威戰爭,對比利時的威脅和巴黎的危機
一九四○年春578
第二十九章法蘭西戰役(一):大兵壓境一九四○年五月十日至十五日625
第三十章法蘭西戰役(二):色當慘敗;德軍突破默茲河防綫
一九四○年五月十三日至十六日666
第三十一章法蘭西戰役(三):佛蘭德戰場的徹底失敗和比利時的無條件投降
一九四○年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四日716
第三十二章巴黎的陷落一九四○年六月五日至十四日789
第三十三章逃往波爾多一九四○年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812
第三十四章波爾多的痛苦掙紮;雷諾下颱;貝當掌權
一九四○年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836
第三十五章停戰!一九四○年六月十七日至二十九日889
第五編第三共和國的崩潰945
第三十六章在維希的最終結局一九四○年六月至七月947
尾聲995
緻謝997
參考書目1002
索引1025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从1918年第三共和国的空前荣耀,到1940年第三共和国在六个星期,也就是四十多天里颓然倒下,不过二十年时间。这二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使得法国如此不堪一击?威廉•L•夏伊勒同样探求着答案,并就此写出了《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这样一部著作。本文的题目仿自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評分

一个大国的历史,最引人入胜的不外乎两个章节:它的兴起与衰落。尤其是后者,更易触动世人不断沉思追问,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据说已有200多种说法,最近一个这样引发热议的个案则是苏联的崩溃。相比起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1940年崩溃的原因没有那么众说纷纭,但它所提供的教训...  

評分

洋洋洒洒百万言的巨著,一仍其作者细致考究、言必有据的风格。此等呕心沥血之力作,非对法兰西感情深厚者不能为。作者追溯到第三共和国之生、之盛时代,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探究其衰败、不堪一击的原因。得益于完备的历史档案和作者的用心,数十年前至百余年前发生在第...  

評分

前言 德军入侵到巴黎以后,文中这样描写: “身穿灰色军装的德国士兵,像游客一样呆望着这个城市有名的建筑物。人们可以看到从奥特伊尔一个奶牛场跑出的一群失散的乳牛在巴黎市中心,几乎就在埃菲尔铁塔的塔影映照之下的拉尔马广场一带游荡。” “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但是当他...

評分

从1918年第三共和国的空前荣耀,到1940年第三共和国在六个星期,也就是四十多天里颓然倒下,不过二十年时间。这二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使得法国如此不堪一击?威廉•L•夏伊勒同样探求着答案,并就此写出了《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这样一部著作。本文的题目仿自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用戶評價

评分

作者敘事能力極佳,第三章是迄今為止看到最好地講述德雷福斯事件的著作,其過程驚心動魄,管中窺豹式地揭示瞭第三共和國的分裂。翻譯良心,閱讀流暢,太贊!

评分

上冊二刷畢。 一個國傢崩潰的起點基本在於財政問題,以此發端反映在政治局勢上,而民眾的導嚮混亂會加劇國傢的撕裂,而經濟手段單一有限更會加劇這一趨勢。而控製力的減弱核心在於非均衡稅收與脫節型承諾。曾經堅持戰爭目的在於對未來的美好嚮往,很明顯,法國公民已對此不報任何指望。又如何寄希望於未來對外戰爭? 而在外交選擇方麵,小國在鬆散政治的政治聯盟中話語權有限,尤其當強援態度曖昧,自身還負有區域責任時。

评分

黑格爾: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曆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评分

預購

评分

本身文采飛揚,資料紮實,結構嚴謹,再加上譯筆流暢,可以算是不多見的好書瞭。法國人名若能在正文或頁腳注上法語原文就更便於參考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